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10-26 19:14:51

[十九大“新”观察]“新时代”从哪里来?

新华网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 曹滢 韩家慧)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向世界庄严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理论界多位研究者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新时代”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有科学依据、有丰富内涵的理论创新重大成果。从多个维度探讨解析“新时代”,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把握大势。
“新时代”从哪里来?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极不平凡。
五年来,“中国天眼”落成,“墨子号”成功发射,国产大型客机首飞,“复兴号”高铁飞驰,中国创造成果丰硕。
五年来,中国平均每年有1300多万人摆脱贫困,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贫困发生率降至4%以下,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
五年来,共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追回外逃人员3453名,“百名红通人员”48人落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
回想这五年,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深深感慨:“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啊,天天都有大新闻,天天都在发生变化,好像始终没有闲下来过。身处历史性变革中,我们要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就。”
继往不平凡,开启新时代。新时代从哪里来?中国国际经济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近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过去五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换挡升级,进入经济新常态。也是这五年,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五年来的经济成就,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实现经济从高速度增长迈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君如说:“新时代,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取得重大成就基础上得来的,是从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中做出的科学判断。”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写在13亿中国人民的心中,写在中国共产党96年奋斗历程上。
方位决定道路,道路决定使命。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韩庆祥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整个报告的总定位。十九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军事、外交、国防、党建等方面谈基本方略,都立足于这个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有何内涵?
习近平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这个重大政治判断,是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考量,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工作。
辛鸣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近40年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有新理论、新思维、新战略、新部署、新任务。
李君如说,决胜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两件事就是我们新时代的新任务。“新时代”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而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指引下确定的行动纲领。
陈文玲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实现了一个长周期的经济体制转型,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且仍在进一步加快完善。新时代要超越单一的市场体系,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国际标准、国际准则,具有世界意义。
报告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国防大学教授颜晓峰认为,富国强军紧密联系在一起,军队现代化分两个阶段两步走的目标同国家现代化进程是一致的。
中国梦与世界梦是相通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须隆表示,报告从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和生态着力,提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为中国未来的外交指明了方向。
“报告在外交部分和新型国际关系里面强调维护公平正义,同时强调中国的发展不威胁任何人,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是一种庄严的承诺,也赋予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的内涵。”陈须隆说。
“新时代”科学依据是什么?
十九大报告在提出“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时,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李君如认为,这是一个全新的判断,是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李君如说,按照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我们历来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来判断社会阶段的变动新特点。主要矛盾变化关系全局,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韩庆祥表示,谈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是从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来讲的。中国站在“强起来”的新起点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拓展了过去的物质需求外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更加强调质量。需求方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主要矛盾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
理论要随着时代发展往前走,要和实践结合。辛鸣说,中国社会经历了近40年的高速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要出现转型,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即“中国经济新常态”。我们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陈文玲表示,中国过去五年的成就是在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实现的腾飞。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产品的精细程度、品牌价值、工业设计能力等,满足人民群众满足。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共享经济、新经济新业态激发了人民群众对消费便利性的需求,对资源共享性需求。随着这些需求的满足,还会不断派生出新的需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永远是我们的动力,使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永不止步。”陈文玲说。
“新时代”如何辩证看?
受访专家均指出,厘清“新时代”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非常重要。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阶段性的变化,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结束。”李君如说。“变”与“不变”,需要把握好辩证的关系。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新时代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
陈须隆说,有两股强大的力量在影响世界的走向,一股力量给世界带来大裂变,另外一股力量给世界带来大聚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它的政策走向和政策选择格外重要。“我们旗帜鲜明表态要推动构建开放型的世界经济,打开国门搞建设,这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了非常大的确定性。”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九大“新”观察]“新时代”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