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du 发表于 2012-6-13 22:14:07

安徽省2012年考试录用公务员申论(A卷)真题及参考答案

<P align=center><STRONG>2012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BR>《申论》试卷(A类)<BR>满分100分&nbsp; 时限150分钟</STRONG></P>
<P>&nbsp;</P>
<P><STRONG>一、注意事项</STRONG></P>
<P>&nbsp;&nbsp;&nbsp;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BR>&nbsp;&nbsp;&nbsp; 2.应试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BR>&nbsp;&nbsp;&nbsp;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作答。</P>
<P><STRONG>二、给定资料</STRONG></P>
<P>&nbsp;&nbsp;&nbsp; 【给定资料一】<BR>&nbsp;&nbsp;&nbsp;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并坚持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这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千锤百炼更坚强的重要原因。”“党的作风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蔓延。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其消极影响和后果不可低估。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执政党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甚至失去民心,丧失政权。”</P>
<P>&nbsp;&nbsp;&nbsp; 【给定资料二】<BR>&nbsp;&nbsp;&nbsp; 1.中部某省规定,全省乡以上党政主要领导每人包一个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村子,实地帮助指导农民开辟新的生产门路,实现“十二五”收入翻番。村民说,“以前对那些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的下乡干部非常反感,现在看到干部干着活淌着汗、吃着土豆喝米汤,感到很亲切。”该省负责人明确要求,干部下乡住村要力戒形式主义,要立足发展,结合实际,与农民一道确立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夯实发展基础,不能简单地给钱给物给项目。<BR>&nbsp;&nbsp;&nbsp; 2.南方某省组织10万多名干部进村入户,访民情、送政策、办实事、促发展,把脚印“印”在农户家里,也“印”在农民心坎上。中部某省从2011年9月开始,至2012年2月底,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党组织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要求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BR>&nbsp;&nbsp;&nbsp; 3.北方某市每年派500名市级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该市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基层是社会变革体现最直接的地方,也是群众工作生活的地方,年轻干部只有到基层锻炼,才能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BR>&nbsp;&nbsp;&nbsp; 4.西南某市要求,市级机关干部每年至少用1周时间,县级机关干部每年至少用半个月时间,新提任科以上干部、新招录公务员每年至少用1个月时间,下基层、到村庄、入农户,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对党政领导干部公开接访作出具体安排。<BR>&nbsp;&nbsp;&nbsp; 5.南方某市交管、交委、城管以及城建委等部门负责人通过电视、网络直播就承诺的交通秩序、便民自行车等问题公开接受群众评议。一个多小时的“问政直播”让局长们“如火上烤”。这档节目成了当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也成了媒体关注的热点。<BR>&nbsp;&nbsp;&nbsp; 6.东部某县组织开展“心连心,面对面”公开征求意见、城市建设咨询服务等活动,在公众信息网上开通“党风廉政舆情在线”“书记信箱”等栏目,拓宽民意反映渠道,使群众的需求得到及时回应。<BR>&nbsp;&nbsp;&nbsp; 7.东南部某县农村党员本人对照党章要求,根据自身特长选择具体承诺事项。具体内容因人而异,量力而行,能做到什么就承诺什么,能做到几条就承诺几条。致富能力强的党员主要在传授技术、筹措资金、扶贫济困、联系项目等方面作出承诺;流动党员主要在提供致富信息、输出剩余劳动力等方面作出承诺;女党员主要在孝敬老人、教育子女等方面作出承诺;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党员主要在自律方面作出承诺。<BR>&nbsp;&nbsp;&nbsp; 8.西部某县以评选“最满意”和“不满意”公职人员和治理乡镇干部“走读”(即住在城市,工作在农村)为重点,把干部对群众的“知名度”和群众对干部的“知名度”作为干部提拔重用和奖惩的硬指标,促进干部作风的好转。<BR>&nbsp;&nbsp;&nbsp; 9.在信访工作中,东北某县结合实际,首创领导干部包案工作载体,畅通了信访渠道,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央领导同志指出,这是联系农村群众的好办法,该县要求干部克服困难,晚上主动带案入农户,驻村进行夜访,与群众面对面,说理讲法,使群众的合理诉求能够及时得到解决。<BR>&nbsp;&nbsp;&nbsp; 10.中南部某省双龙乡干部纷纷到群众家中,倾心交谈,走访调研,体察民情,一是建立组织,分包到户。按照“带着问题去下访”的工作要求,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每名成员分包10户群众,确保活动不流于形式。二是设立问卷,征求意见。结合实际,开展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居住情况、生产情况、基本经济情况、家庭成员幸福指标、生态环境、群防群治、干部作风等。三是认真总结,建章立制。对走访活动所征求到的意见,结合实际,完善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干部联系群众工作制度化、经常化、普遍化。<BR>&nbsp;&nbsp;&nbsp; 11.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级政府不断改进政府运行方式,通过建立政务微博,直接与群众互动。据最新数据显示,经过新浪网认证的政府机构微博已有2万家,覆盖所有省级行政区,扩展到政府机构的各个领域。<BR>&nbsp;&nbsp;&nbsp; 12.社科院专家表示,“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知民情、解民忧、暖人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一定能够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P>

newdu 发表于 2012-6-13 22:15:08

<P>&nbsp;&nbsp;&nbsp; 【给定资料三】<BR>&nbsp;&nbsp;&nbsp; 1.总的来说,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好的,绝大多数党员和干部也是好的,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树立了新时期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辉形象。<BR>&nbsp;&nbsp;&nbsp; (1)沈浩“以忠诚和大爱,以创新和奋斗,以青春和生命,抒写了当代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部的崇高精神,诠释了优秀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树立了新时期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他的日记部分摘录如下:<BR>&nbsp;&nbsp;&nbsp; 2004年2月17日:小岗村与邻村比,基础条件还是好的,但是村容村貌太差,尤其是卫生状况,即便是学校环境,也不是很好。我看工作就先从抓卫生开始,同村干部一起商量,订些制度,坚持下去,养成习惯就会好起来的。<BR>&nbsp;&nbsp;&nbsp; 2004年2月24日:我认识到小岗人并不像外界所传的那样素质差。小岗人绝大多数是想发展、想富裕的。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不让小岗人民失望。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廉洁自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虚心接受群众意见、建议和批评。同时也要求村“两委”全体成员,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按干部的要求去做。<BR>&nbsp;&nbsp;&nbsp; 2004年8月17日:今天小岗村东段1200米的大道终于开工了!开工第一天,村干部带头上阵,大家都表现得很卖力。尤其是一位姓唐的四川籍妇女,干得特别出色,实在令人感动。谁说小岗人不能干,这位妇女的行为就是最有力的回答。<BR>&nbsp;&nbsp;&nbsp; (2)“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云南省西部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不仅唱出了当地群众对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60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杨善洲一辈子爱和群众一起劳动,被群众称为“草帽书记”。他担任领导干部30多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是典型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很少待在机关,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随身带着锄头、镰刀、嫁接刀等各种农具,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哪块地里的草长高了就锄两把,谁家需要嫁接苗木就帮着嫁接。地里看过了,群众访问过了,这才到乡上、县上。群众觉得他没有“官架子”,劳动中和他唠家常、诉委屈,就像邻居老农一样。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他发现问题,剖析矛盾,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并受到群众认可和欢迎的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有力措施。杨善洲说:“我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BR>&nbsp;&nbsp;&nbsp; 2.随着新时期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凸显,少数党员干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BR>&nbsp;&nbsp;&nbsp; 根据有关报道,中原地区某镇原党委书记黄某在驻村走访过程中摆架子、走过场,事后却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吹嘘自己深入“问题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农民排忧解难。他在文中写自己为了帮助、感化全村出了名的“难缠户”,四进其家,帮他栽菜苗、红薯苗,帮他挑水、抱柴、烧锅,为他处理宅基地纠纷,受感动的“难缠户”主动补交欠税。事实上,黄某从未登过他家的门。<BR>&nbsp;&nbsp;&nbsp; 3.近年来,个别官员的“雷人”语录视频引发社会关注。仅举几例:<BR>&nbsp;&nbsp;&nbsp; 2011年,某官员:“我怎么知道有没有?你也不能打我的电话,一打都打局长,局长很不值钱是不是?你随便一个群众就打我的电话,我认为你是一般群众。”记者:“一般群众不能给您打电话是吗?”该官员回答:“当然不能打电话,我的私人电话为什么要让你打?”<BR>&nbsp;&nbsp;&nbsp; 中原某市一块经济适用房用地,被开发商建起联体别墅和楼中楼。2009年6月17日,面对记者采访,该市规划局副局长逯某发出质问:“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BR>&nbsp;&nbsp;&nbsp; 某市市民致信市长信箱,质疑该市创建办不实地考察、仅限于网上作答的创建方式,认为“创建办网上创建要不得”。该信称,政府曾投入资金改造光明街一段,但目前光明街是杂草丛生、污水横流,占道经营问题严重。该市“市长信箱”就此信回复:“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你有意见到创建办面淡。”(回复者打了错别字,应为“面谈”)记者查询发现这封信件的处理部门显示是“创建办”,处理情况为“办结”。<BR>&nbsp;&nbsp;&nbsp; 据媒体报道,北方某县103名农民工到处奔波讨要被拖欠的近13万元工资,一直没有结果。他们向当地政府反映时,该县副县长曾写下书面保证:3天之内解决,否则从县财政支出。然而,时隔一年有余,农民工的工钱仍没影儿。对此,该副县长接受采访时说,他当时去做劝解工作,本来就是想让农民工回去算了。</P>
<P>&nbsp;&nbsp;&nbsp; 【给定资料四】<BR>&nbsp;&nbsp;&nbsp; 部分网民对少数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的评论:<BR>&nbsp;&nbsp;&nbsp; 网友A: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素质问题,二是学习问题。这个素质主要指政治素质,就是某些官员骨子里还有那么一股官气、霸气、匪气和痞气,还有一种官本位、权本位的思想;某些官员自我感觉真是好极了,总以为他振臂一挥,应者云集,全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和魅力,而不是权力和职位的作用。<BR>&nbsp;&nbsp;&nbsp; 网友B:官员脱离群众背后是权力张狂,是对“衣食父母”缺乏敬畏之心。<BR>&nbsp;&nbsp;&nbsp; 网友C:这些官员,不是把自己当官,就是太不把自己当官,根本不把人民放在心上。说到底,还是缺乏“民本”意识。<BR>&nbsp;&nbsp;&nbsp; 网友D:某些官员不注重自身学习,不看书、不读报,甚至内行人说外行话。<BR>&nbsp;&nbsp;&nbsp; 网友E:在这个“人人都是传播者”的网络时代,政府公职人员随时有可能被置于聚光灯下,被送到麦克风前。但少数公职人员显然还没有做好思想上的准备,还很不适应面对媒体,不能与时俱进。<BR>&nbsp;&nbsp;&nbsp; 网友F:官场的熏染尤其是权力的浸染,已经使一些官员产生内在的俯视众生感,使他们不知道怎么跟民众交流,不知道怎么说群众喜闻乐见的话,出口就是训话、命令,甚至连媒体也当成下级,跷起二郎腿指手画脚起来。<BR>&nbsp;&nbsp;&nbsp; 网友G:当前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门中官僚主义气息浓厚是不争的事实,他们“踢皮球”的作风以及拿“没时间”“没精力”等借口当挡箭牌的工作作风确是不同程度存在的。<BR>&nbsp;&nbsp;&nbsp; 网友H:有些公仆文明素养低下,不会使用文明用语说话;有些公仆民生情怀缺失,群众本是衣食父母,却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有的公仆骄横跋扈、无法无天、唯我独尊,以为什么事都能自己说了算。他们的行为,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直接影响的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干群关系。</P>

newdu 发表于 2012-6-13 22:15:26

<P>&nbsp;&nbsp;&nbsp; 【给定资料五】<BR>&nbsp;&nbsp;&nbsp; 近年来,中央及地方采取了不少强有力的措施,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但仍有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形式很多,既有思想上的表现,也有工作上的表现,还有生活作风上的表现。<BR>&nbsp;&nbsp;&nbsp; 登“文山”,沉“会海”。不少机关和领导似乎对会议情有独钟,有事没事喜欢把基层的同志召集起来开会,而且逢会必讲,一讲必长。不仅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而且弄得下级忙于开会、撰写材料,陷入“文山会海”不能自拔。<BR>&nbsp;&nbsp;&nbsp; 高高在上,专横跋扈。有的干部总觉得自己比群众高明,习惯于指手画脚、发号施令;有的还鄙视群众,把群众看成是“大老粗”“阿斗”,视群众的淳朴憨厚为愚笨,视有民主法制意识的群众为“刁民”;有的工作方法简单,不做有说服力的教育工作,“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习惯于强迫命令,甚至欺压群众。因干部作风粗暴而致农民自杀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BR>&nbsp;&nbsp;&nbsp; 视领导为父母,视人民为奴仆。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三天两头往领导家里跑,逢年过节加劲跑。只亲近领导不亲近群众,只关心领导不关心群众,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高兴。一些领导干部很少到困难户、五保户家里走走看看,对群众牵肠挂肚的事不闻不问,“只受香火不显灵”,却常常是上级领导家里的“座上客”。<BR>&nbsp;&nbsp;&nbsp; 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多变化,市场经济的调节,新时期社会矛盾的凸现,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面临着新的情况、新的要求、新的问题。主要反映在:1.不了解基层基本情况,或者掌握情况不准确。对人口的分布、联系方式、群众诉求不清楚。2.不了解群众思想动态,特别是对中央到当地的党委政府出台的政策在执行的理解上存在误区或者模糊部分,甚至一知半解,以致对政策的不理解造成上访、不良社会舆论,进而影响党委政府对政策的执行力和形象、威信、口碑。3.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不会说群众语言,不敢与群众面对面。特别是在调解群众利益矛盾纠纷时,手足无措,接受群众的斥责而不能理直气壮地面对。如征地拆迁、物业管理、环境整治等,无法将党的惠民政策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符合条件的每一个对象。</P>
<P>&nbsp;&nbsp;&nbsp; 【给定资料六】<BR>&nbsp;&nbsp;&nbsp; 1.“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民生服务说到底是对群众的服务。只有准确及时地发现百姓需求,第一时间主动满足其需求的服务,才能赢得百姓的好评。这是检验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准。近年来,以民生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成为当今中国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之一,成为我们这个社会向上发展的内生动力。<BR>&nbsp;&nbsp;&nbsp; 2.中央党校专家指出,近年来,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正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我国公共需求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增长迅速,呈现出主题多元、结构复杂、需求多样的特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需求同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BR>&nbsp;&nbsp;&nbsp; 3.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在2011年8月至11月特别策划实施了“我需要的社会服务”大型调查。通过遍布全国的调查员队伍,在北京、上海、山西、湖北、甘肃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938份。<BR>&nbsp;&nbsp;&nbsp; 本次调查重点关注了百姓生活中真切可感的民生类社会管理服务。调查显示,超九成被访者认可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总体满意度较高。本次调查请被访者对当前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进行了打分(满分为100分),57%打出了81分~100分的高分;超九成(91%)被访者认可政府供给的社会服务(打分超过或等于60分),服务总体满意度较高;平均打分为76.3分。<BR>&nbsp;&nbsp;&nbsp; 不同地区人群对社会服务的评价存在一定差异。分别计算样本数50个以上的省份社会服务满意度得分,可以发现山东、上海和河南的分数位居前三位,甘肃和云南则勉强及格。总体上,东、中部地区的社会服务满意度高于西部地区,社会服务的理念和水平仍与经济发展情况有一定联系。<BR>&nbsp;&nbsp;&nbsp; ——39%的被访者对“我们这里市场上提供的食品都是可以安全食用的”提出了质疑,“我们还能吃什么”的叩问在毒奶粉、瘦肉精、香精包子被接连曝光的当下振聋发聩。<BR>&nbsp;&nbsp;&nbsp; ——49%的被访者对“现在市场上粮油蔬菜等物价稳定”表示不认同,被访者对于抑制通胀(27.3%)和稳定物价(26.9%)的呼声非常强烈。<BR>&nbsp;&nbsp;&nbsp; ——社会治安状况不容乐观,31%的被访者不同意“社会治安良好,极少听说社区内有打架斗殴、盗窃诈骗等社会治安事件”的表述,民众的社会安全感不高。<BR>&nbsp;&nbsp;&nbsp; ——公共教育总体满意度排名中上(3.62分),对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受访者有目共睹(4.17分),49%的被访者非常同意“我们这里的适龄青少年都能够享受到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表述。但是,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够均衡,45%的被访者不同意“我们这里的中小学校教育水平没有很大差别,学生不需要择校”的判断。<BR>&nbsp;&nbsp;&nbsp; ——65%的被访者同意其“居住地周边不存在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工业生产行为”,60%认同“居住地生活环境所受污染没有危及我们的健康”,1/5的被访者希望政府优化“三废垃圾处理”(20%),整治“居住环境污染”(16.7%)。<BR>&nbsp;&nbsp;&nbsp; ——80%的受访者同意“我所在的社区(村)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卫生服务站”的表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令人满意(3.99分)。到医院就诊的满意度也比较高(3.91分),值得注意的是,仍有6%的受访者对“如果生了病,我去医院看病,就医很方便”表示“很不同意”。<BR>&nbsp;&nbsp;&nbsp; ——农业生产服务水平不高,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服务亟待增强。总体上农业生产服务的满意度分值为3.4分,其中“我们居住地有农田水利设施,且维护良好”(3.32分),“我能获得生产所需的各种农技服务”(3.25分)等项得分较低。显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不能令人满意,农技服务供给能力有待增强。<BR>&nbsp;&nbsp;&nbsp; ——民众对于公共交通的整体满意度较高(3.84分),远程公共交通(3.83分)的满意度略低于市内交通(3.86分)。<BR>&nbsp;&nbsp;&nbsp; ——水电暖供应受到了被访者的基本认可,总体满意度达到3.69分。但是北方的受访者有近三成(27%)不同意“我们当地暖气供应较好,极少有中断的情况”的说法,每年冬天供热中断、热力不足都会给一些家庭带来困扰。此外,还有不少受访者对自来水的水质存有疑虑,硬度、漂白剂使用等问题备受关注。<BR>&nbsp;&nbsp;&nbsp;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需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改善和提升社会服务的供给能力,迫切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BR>&nbsp;&nbsp;&nbsp; 本次调查显示,76.4%的被访者希望社区内有社会组织提供服务,明确表示“不希望”的比例仅有1.16%。毫无疑问,民众对社会组织提供社会服务持比较欢迎的态度,社会组织应该是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这已经是基层广大群众心中的共识。<BR>&nbsp;&nbsp;&nbsp; 与被调查者普遍存在的对社会组织提供社会服务的现实期待形成落差的是,仅32.4%的被访者在社区中碰到过社会组织提供服务,32.1%的人接受过社会组织的服务。受访者感受充分的有社区公共服务(如社区保安、物业、管理、保洁、绿化)(14.3%)、文体活动(10.1%)和社区慈善(8.9%)等。其他服务项目如社区照料、健康康复服务、助残帮教和组建社区内相互交流和服务的网络等,认知比例较低。</P>

newdu 发表于 2012-6-13 22:15:36

<P><STRONG>三、申论要求</STRONG></P>
<P>&nbsp;&nbsp;&nbsp; (一)假定题本给定资料是领导要求你编辑的内部资料,为方便领导阅读,请在给定资料前加150字左右的内容提要。(5分)<BR>&nbsp;&nbsp;&nbsp; (方格略)</P>
<P>&nbsp;&nbsp;&nbsp; (二)请就【给定资料六】中民生服务调查的情况,分析其所说明的问题,给出结论性意见。(200字左右)(8分)<BR>&nbsp;&nbsp;&nbsp; (方格略)</P>
<P>&nbsp;&nbsp;&nbsp; (三)根据【给定资料五】,用“在上群众”的表达方式,依照例句“在作风上脱离群众”归纳概括少数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其他三方面的主要表现。(12分)</P>
<P><BR>&nbsp;&nbsp;&nbsp; (四)根据【给定资料二】为市(或县)代拟一份关于进一步搞好“大走访”活动的通知。(1.只写标题和正文;2.内容周全,条理清楚,语言准确合理;3.400字左右)(25分)<BR>&nbsp;&nbsp;&nbsp; (方格略)</P>
<P>&nbsp;&nbsp;&nbsp; (五)近期《××日报》拟开辟“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着力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专版,为此,该报邀请部分党员干部撰写文章,并附参考资料(题本中的给定资料)。根据领导要求,请你结合参考资料,以“权为民所用”为主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议论文。(1.题目自拟;2.观点正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论述深刻,有说服力;3.层次清晰、结构紧凑、语言流畅;4.不能写成对策性议论文)(50分)<BR>&nbsp;&nbsp;&nbsp; (方格略)</P>
<P></P>

newdu 发表于 2012-6-13 22:15:57

<P align=center><STRONG>2012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BR>《申论》试卷(A类)<BR>参考答案</STRONG></P>
<P>&nbsp;</P>
<P>&nbsp;&nbsp;&nbsp; <STRONG>(一)答案提示<BR></STRONG>&nbsp;&nbsp;&nbsp;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的重要性。各地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涌现出沈浩、杨善洲等大批密切联系群众的先进干部典型,也存在少数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网民认为少数干部脱离群众是由于官本位思想浓厚、敬畏之心和民生情怀缺乏。民生需求突出,应提供令群众满意的民生服务。</P>
<P>&nbsp;&nbsp;&nbsp; <STRONG>(二)答案提示<BR></STRONG>&nbsp;&nbsp;&nbsp; 说明问题:<BR>&nbsp;&nbsp;&nbsp; 1.组织管理。居民组织服务需求高,但地区间评价差异大。<BR>&nbsp;&nbsp;&nbsp; 2.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基本满意,但资源分布不均。<BR>&nbsp;&nbsp;&nbsp; 3.公共安全。食品安全隐患大,社会安全感差,物价上涨严重。<BR>&nbsp;&nbsp;&nbsp; 4.生活环境。环境满意度低,改善意愿强烈。<BR>&nbsp;&nbsp;&nbsp; 5.基础设施。水电供暖率高,但农田水利、农机设施差,公共交通满意度低。<BR>&nbsp;&nbsp;&nbsp; 结论意见:居民需求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政府应改善创新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多元化民生需求。</P>
<P>&nbsp;&nbsp;&nbsp; <STRONG>(三)答案提示<BR></STRONG>&nbsp;&nbsp;&nbsp; 在思想上淡忘群众;在感情上疏远群众;在工作上敷衍群众</P>
<P>&nbsp;</P>

newdu 发表于 2012-6-13 22:16:20

<P>&nbsp;&nbsp;&nbsp; <STRONG>(四)答案提示<BR></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市关于进一步搞好“大走访”活动的通知</STRONG></P>
<P><BR>各区、县、委、办、局:<BR>&nbsp;&nbsp;&nbsp; 我市历来重视干部下基层,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了进一步克服过去下乡“转转”,简单给钱给物给项目的形式主义作风,市委市政府特对本次“大走访”活动作出如下通知:<BR>&nbsp;&nbsp;&nbsp; 一、组织要求:<BR>&nbsp;&nbsp;&nbsp; 1.“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党组织书记带头,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广泛参与。<BR>&nbsp;&nbsp;&nbsp; 2.下基层时间:市级机关干部每年至少1周,县级机关干部每年至少半个月,新提任科以上干部、新招录公务员每年至少1个月。<BR>&nbsp;&nbsp;&nbsp; 二、目标要求:<BR>&nbsp;&nbsp;&nbsp; 1.结合实际,与群众一起确立发展目标和措施。<BR>&nbsp;&nbsp;&nbsp; 2.党政主要领导要实地帮助群众开辟生产门路。<BR>&nbsp;&nbsp;&nbsp; 三、实施办法:<BR>&nbsp;&nbsp;&nbsp; 1.党政负责人公开接受群众评议,评议分作为奖惩硬指标。<BR>&nbsp;&nbsp;&nbsp; 2.干部要与群众面对面、直接与群众互动,公开说理讲法,及时回应群众诉求。<BR>&nbsp;&nbsp;&nbsp; 3.广大党员可以对照党章要求,根据自身特长选择具体承诺事项。<BR>&nbsp;&nbsp;&nbsp; 坚持深入基层、知民情解民忧,这是我们的工作始终获得群众支持的关键。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到基层锻炼,要切实与群众打成一片,办实事,促发展,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P>
<P>&nbsp;&nbsp;&nbsp; <STRONG>(五)参考范文<BR></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权来自于民,用之于民</STRONG></P>
<P><BR>&nbsp;&nbsp;&nbsp; 有这样一副对联——“权为民所用造福百姓得人心,利为民所谋奔向富裕谢党心”。任何一个领导干部,不管是由选举产生的,还是由上级委任的,都是受人民委托或授权的。所以,我们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我们要始终牢记——权为民所赋。只有如此,才不至于对自己权力来源的理解产生偏差,也才能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R>&nbsp;&nbsp;&nbsp; 沈浩在小岗村任职期间,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六年中,他带领小岗村人民做了太多的事,抒写了当代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部的崇高精神。“草帽书记”杨善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发现问题、剖析矛盾,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并受群众认可和欢迎的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有力措施。<BR>&nbsp;&nbsp;&nbsp; 但是在当下,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独断专行、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等不良现象蔓延。<BR>&nbsp;&nbsp;&nbsp; 北方某县副县长言而无信,答应解决农民工被拖欠的工钱,结果时隔一年有余,农民工的工钱连个影儿都没见到。对此,他接受采访时竟然说,他当时去做劝解工作,本来就是想让农民工回去算了。中原地区某镇原党委书记黄某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吹嘘自己深入“问题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农民排忧解难。事实上,这些都是他杜撰出来的,真实情况是他以摆架子、走过场的态度“完成”了驻村走访工作。<BR>&nbsp;&nbsp;&nbsp; 这些党员作风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没有真正理解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理念,没有将人民所赋之权用于人民。“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而现实情况是,有些领导干部不注重自身学习,遇到问题,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不会说群众语言,不敢与群众面对面;有些领导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总是以一副专横跋扈、盛气凌人的姿态示人,处理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甚至欺压群众;有些领导干部没有体察民情民苦之心,不了解基层基本情况,对群众的诉求不清楚……如此下去,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必然会受到损害,党也可能因此失去民心。<BR>&nbsp;&nbsp;&nbsp;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信任我们,才毫无保留地把权力赋予我们,所以,我们必须始终在作风上密切联系群众,在思想上牢记群众,在感情上亲近群众,在工作上对群众负责。只有如此,民所赋之权才能切实为民所用。</P>
<P><BR>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华图2013年安徽公务员考试用书《申论历年真题及华图名师详解》,欲了解更多内容,<A href="http://mall.newdu.com/Category_39/Index.aspx" target=_blank>请进入新都商城(http://mall.newdu.com)了解本书</A>。</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徽省2012年考试录用公务员申论(A卷)真题及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