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8-30 13:32:24

2017公职考试行测:言语理解练习题(71)

1.坦然的心态是考试制胜的法宝,而焦虑则是成功路上的“拦路虎”。
  这句话的意思重在强调()。
    A.如何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B.考试过程中心态的重要性
    C.焦虑不利于考试取得成功
    D.坦然地面对考试的必要性
    2.香蕉“巴拿马病”学名为香蕉枯萎病,因为巴拿马病是植物病原物引起的,树的维管束内繁殖,它只感染香蕉树,香蕉树不会结果,结果的香蕉树肯定是不病的。香蕉枯萎病与食用香蕉的安全性没有任何关联。通过选育优良品种、推行标产、综合应用各种病虫害防治措施等套技术,可控制香蕉枯萎病的蔓延,减轻危害。
    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 )。
    A.香蕉枯萎病与果实没有关系
    B.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措施很多
    C.香蕉枯萎病不会致人感染疾病
    D.香蕉枯萎病并不源发于中国
    3.但是我国加入WTO以来,由于外资和民营企业的大举进入,我国汽车产业快速进入了过剩时代;同时由于价格下降和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中国的汽车产业从 “暴利”时代快速进入了“微利”时代。在这种趋势下,汽车产品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将表现为价格的竞争,一批产品竞争力弱的企业将会从“微利”变为亏损。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的状态是()。
    A.求大于供
    B.供求相当
    C.供大于求
    D.供求情况不清楚
    4.《中国青年报》载文指出,数十名经济学家认为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明显加重。专家们认为,这样一个庞大的贫困群体可能来自于: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导致失业群体,资源枯竭型城市里大量具有正常劳动能力的城市居民,退休较早、仅依靠退休金的老年人,流入城市、成为城市新贫困阶层的大量农村人口。同时,社会保险、教育培训、医疗保障等制度上的缺位与失效,也在随时随地制造和产生着新的城市贫困人群。
    关于这段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由多种原因形成
    B.流入城市的大量农村人口不能算作城市新贫困阶层
    C.资源枯竭型城市里具有劳动能力的市民不会贫困
    D.退休较早、仅依靠退休金的老年人生活有保障不会贫困
    5.儒家学说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德,就不可能获得幸福,人生的幸福体现在个人的善行之中,人们不断提升个人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而为了修炼美德,就不能执著于物质生活的享乐,即便是“一箪食,一瓢饮”,只要能够修得高尚的品德,这样的苦行也是幸福的。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人们如何提升个人美德
    B.拥有美德是幸福的前提
    C.幸福如何在善行中体现
    D.美德与幸福的相互关系

gwytwo 发表于 2017-8-30 13:42:40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提问方式可知考查表面主旨。前半句是强调坦然在考试中的重要性,后半句则指出焦虑的不良影响。这段材料构成分—分的结构,主旨应是对材料的概括,坦然和焦虑都是一种心态。由此可知材料重在强调心态在考试过程中的重要性。故正确答案为B。
    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有很多,A项涉及的范围过大。C、D项都是“分”的部分,未全面概括主旨。
    2.答案:C
    解析:由提问标志词“意在”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材料首先解释了香蕉枯萎病的病理,即植物病原物只会对香蕉树是否能够结出果实产生影响。接下来提到“因为结果的香蕉树肯定是不病的”,所以香蕉枯萎病不会影响食用香蕉的安全,人们可以安心食用,并不会因此而感染疾病。C项表述内容符合文意。
    材料中提到香蕉枯萎病和食用香蕉的安全性没有任何关系,而不是说与“果实”无关。因为香蕉枯萎病会直接关系到果实的形成,所以A项错误。
    B选项具有干扰性,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措施作者说得很笼统,说明这不是文字想要告诉我们的主要内容。材料中并为提到香蕉枯萎病的发源,因此D项表述不当,也非材料主旨。
    故正确答案为C。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细节判断。
    第一句话就指明了我国汽车产业“快速进入了过剩时代”,即供大于求,后面是对供大于求的表现和影响的详细阐述。因此,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的状态时供大于求。
    故正确答案为C。
    4.答案:A
    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是细节推断题。
    文段说“贫困群体可能来自于……资源枯竭型城市里大量具有正常劳动能力的城市居民,退休较早,仅依靠退休金的老年人,流入城市成为城市新贫困阶层的大量农村人口”,选项B、C、D的表述与此不相符,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5.答案:B
    解析:根据提问方式“意在”可知考查隐含主旨。第一句提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德,就不可能幸福”的观点,其后进一步说明幸福体现的方式及修炼美德的方式,整个材料构成“提出观点——补充说明”的总——分结构。材料的主旨为“总”的部分,进一步引申为“>拥有美德是幸福的前提”,故正确答案为B。
    A、C项均为“分”的部分,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仅提到了美德对幸福的重要性,两者的关系是单面的,并非互相的,故D项错误。
    因此正确答案为B。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7公职考试行测:言语理解练习题(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