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热点解析在申论文章写作中的应用
在申论文章写作过程中,运用社会热点举例并进行透彻分析是夺取申论高分的必备技能,中公教育专家在此以德化为例进行深刻分析。一、关于以德治国的观点:
观点一:
《烈日灼心》中经典语句:法律是人类发明过的最好的东西。你知道什么是人吗?在我眼里,人是神性和动物性的总和。就是它有你想象不到的好,更有你想象不到的恶,没有对错,这就是人。所以说,法律特别可爱。它不管你能好到哪儿,就限制你不能恶到没边儿。它清楚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点脏事儿,想想可以,但做出来不行。法律更像人性的低保,是一种强制性的修养。它不像宗教要求你眼高手低,就踏踏实实的告诉你,至少应该是什么样儿。又讲人情,又残酷无情。
观点二:
亚里士多德说,一个人拥有更多的智慧、勇敢、法制、正义,他就越有道德,而越有道德的人,就越能做出正确的事情,人人都应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什么是法治?17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说:权力不可私有,财产不可公有。否则,人类将进入灾难之门。个人可以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禁止他去做;政府不能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许可它去做。法治,是给公民以最充分的自由,给政府以尽可能小的权力。
法治社会的真谛在于:公民的权利必须保护,政府的权力必须限制,与此背离的都不是法治社会。
观点三:
德治是中国传统的治国理论:
1、要求统治者集团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
2、重视对群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二、德治的重要性:
1、经济、社会的失德现象突出,亟需德治的重建
2、传统乡村的治理,需要依靠道德治理
3、社会风气的好转,离不开道德的引领
4、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公民道德的涵养
5、齐家治国,离不开道德传承
三、以德治国内涵:
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参考例文:
以德治国 助推中国梦
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是由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所创立。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明确强调“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下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约束力下降,传统“仁义礼智信”在民众心中位置下滑,取而代之的是金钱至上、钱权交易等所谓现代化的符合时代的观念。因此,以德治国是当下的必行之策。
为官要有“德”,是以德治国方略的固有之义。伴随《人民的名义》的热播,侯亮平式不畏强权的侯亮平式干部、一心为民的老检察长式干部,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被点赞;而祁同伟式贪污腐败干部、丁义珍式窗口、孙连城式不作为干部以及赵德汉式小官巨贪干部为人们所唾弃。反观当下社会,为民请命的干部为人们所传扬,然而吃拿卡要、贪腐干部更是令人民群众深恶痛绝。河南省某镇民政所所长冒领群众低保金一事在社会上引发热议,国家农村低保对于平常家庭也许是两张电影票,几本书,但对于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群来说却意味着能够活下去。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官员自身理想信念不坚定、官德缺失、为民服务意识低下,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甚至加深干群矛盾。因此,加强官员“官德”建设,加强日常的培训教育工作,通过加强“两学一做”、三严三实等精神的学习,使官员明确自身定位,加强其为民服务意识。
为众要有“德”,是以德治国方略的现实之需。传统伦理道德是促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新气象。传统伦理道德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时下中国,所有人无不默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传统中国民族伦理道德。最美教师张丽莉为保护学生高位截肢是教师无私的关爱;新时代的“愚公”李保国身体力行造福太行山人民;最美司机吴斌用生命践行对乘客的契约;最美孕妇彭德平不顾身体情况毅然跳下水救起落水儿童;最美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将热血挥洒在基层。“仁义礼智信”在当下国民身上得以体现,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温柔敦厚的伦理道德深入人心。因此,社会民众传承传统伦理道德,让“德治”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才能使国民在信仰法律、认同法律的同时,遵循社会规则,遵循道德的约束,唯有此,才能使中华经久不衰。
道德的教化作用是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佞之心。发挥传统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为政以德,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促使社会发展进入更高层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