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名师指导:速递习题(10)
行测1.100个孩子按1、2、3……依次报数,从报奇数的人中选取k个孩子,他们所报数字之和为1949,问k最大值为多少?
A.43 B.44 C.45 D.46
1.【答案】A。解析:奇数个奇数的和为奇数,故k的最大值应是奇数,排除B、D;从1开始,45个连续奇数的和是452>1949,排除C,此题答案为A。
申论:考问北方复兴:“北风还能刮多久”
在世界经济版图上,“北强南弱”由来已久,但在中国,经济格局却长期保持“孔雀东南飞”的态势。过去20多年间,中国南方借助外资急涌而入和体制改革先发优势,把资源丰富、科技领先的北方渐渐甩在身后。现在,资本流和经济增长曲线双双向北倾斜,国家对西北、东北和天津滨海新区也先后伸出扶持之手,中国经济重心北移的外部条件已然彰显。悬念是:北方,你做好迎接北移的足够准备了吗?
从各大网站的热议,到专家学者的直面交锋,北移命题依旧充满争议,只不过焦点已由“北风是否吹起”转变为“北风还能刮多久”。一方面,官方发布的经济统计数据,民间机构抛出的调查报告,跨国公司的产业布局调整,都传递出北方复兴的种种利好讯息;另一方面,北方也因经济结构偏“黑”、偏重,生态脆弱,区域壁垒远未消除,体制与观念有待更新等,备受诟病,舆论对北移可持续性的考问始终未曾止息。
21世纪前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关键的20年。地域辽阔的中国北方是摇身一变为新的经济增长极,还是昙花一现?答案其实就掌握在北方手中。“诸侯经济”:北移持续之绊脚石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审视,环渤海地区在中国北方都具备足够的领袖气质。换言之,这片从辽东经京津冀延伸到胶东的土地肩负着北方复兴的重大使命。有专家曾这样打过比方——如果把中国比喻成一个巨人,他的头是京津冀地区,他的两条腿分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两强的地位由此可见。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内部的产业联系少之又少,社会发展水平落差较大,仍处于“诸侯经济”的割据时代。
按照大多数专家认同的观点,狭义上的环渤海地区以京津冀为中心,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为两翼,区域市场要素齐全,高中低端产业基础雄厚,惟独缺乏“连横”的强烈愿望。作为区域中两个最大的城市和发展支点,北京和天津虽然仅隔百余公里,但很多时候让人感觉十分遥远。
天津最早建制可以追溯到金代设立直沽寨,从此开始扮演京师粮道守卫者的角色,直至明朝设立卫城。到近代,天津更是脱胎换骨,成为商贾云集的工商业中心,只是在近50年,其光环才因北京转变为生产性城市有所黯淡。
一个是一国之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听上去与经济不沾边;一个却是北方经济中心,立誓优先发展产业。单从城市功能定位看,两座城市似乎没有互为对手的理由,然而在市场利益的诱惑、GDP重压和现有体制之下,京津“左右互搏”未能幸免。
与长三角、珠三角借助分工明细的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京津相距咫尺却打造了两个雷同的产业结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国平发现,在过去十几年中,京津两地产业趋同矛盾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有所加剧。1990年,京津两地的主导产业只有一项雷同,但到2002年,两地7项主导产业中居然有4项雷同,其中第一支柱产业均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更有甚者,京津两地在制定未来发展规划中,都提出要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环境保护、新材料以及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等作为产业发展重点。
天津建成北方经济中心的规划被批复后,京津两地在区域发展中的关系又引起各方热议。
普遍的看法是,京津合则两利,争则两伤,它们的关系走向对环渤海甚至整个北方协调发展都有很强示范效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专题研究报告认为,京津两大都市比肩而立,产业结构雷同,产业规划又如此相近,注定会刺激过度竞争,消减双方开展互补性合作的愿望,并加剧两地的区域壁垒。
北移机遇千载难逢,但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来看,环渤海还未做好迎接资本北上的足够准备。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担忧地说,环渤海地区喊出联合口号已经20年了,市长联席会议也开了十几次,但只是政府官员由陌生变熟悉,产业间的联系仍在原地踏步,远未真正上升到区域合作的高度。
驱动力单一:北移持续之软肋
北移究竟有多大生命力?资本北上速度有多快?北方经济高速增长能维持多少年?“北风”能否压倒“南风”?疑问从四面八方涌来,无人敢下定论。
展望北移前景,首先要看其驱动力。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重心出现北移现象的根源主要包括:一是成本驱动,珠、长三角随着经济发展成本越来越高,资本流自然会向成本相对较低的北方转移,这是基本市场规律,与北方的主观努力并无太大联系;二是近几年来,南方煤电油运趋紧,这种“先天不足”恰好是北方与生俱来的优势,也是北方一些省份对GDP贡献率最大的主导产业;三是北方的投资环境近年来已有改观,刺激了资本进入;四是国有企业改革已经破题和民营经济开始发力,客观上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在四种驱动力中,能源、原材料产业对北移的推动最明显,只不过在不同地区其力度大小有别。稍稍分析经济数据,即使是普通人也很容易发现,高速增长的北方已分化为两个阵营:以内蒙古为代表的中西部北方省份,经济依*“黑”重产业和政府投资高位运行;以山东为代表的环渤海地区高中低端产业齐头并进,经济增长*内、外资双轮驱动。
“内蒙古现象”是时下不少学者的研究热点。近3年来,这个欠发达地区的GDP增幅在全国名列前茅,煤、电、冶金三大产业占经济总量比例达六成。单一的产业结构蕴藏着极大风险,快速发展背后,暗藏着“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投资怪圈:资源富集-煤炭过剩-发展电力项目-电力过剩-发展高耗能项目-缺电-再上电力项目-新的电力过剩……经济学家胡鞍钢称之为“繁荣背后的深刻危机”。他认为,这种经济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一旦能源价格回落,繁荣会立即消失,大量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将沦为沉重的包袱。
胡鞍钢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今年上半年开始,内蒙古三大支柱产业供求形势已出现拐点,从供求紧张转变为基本平衡,局部领域甚至出现明显的供大于求现象。自治区政府调研室分析认为,在现有产业格局下,三大支柱产业一旦出现不利的市场变化或竞争威胁,必然会对全区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资源丰富、人口分散历来是中西部北方省份发展经济和招商引资的主要优势。随着电石、硅铁、PVC等产业快速发展,个别地区甚至将资源、环境优势异化为“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优势”,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换取产值,然后再治理污染。如果真是这种北移,恐怕任何理性的人都难以找出赞美的理由。
在环渤海阵营中,同为GDP大省的河北、山东表现并不相同,前者倚“重”,后者“轻”“重”并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质问:河北是缺水地区,但钢产量连年攀升,去年已突破7000万吨,决策者是否考虑过其中的巨大风险?他说,钢铁产业对市场反应很敏感,一旦投资回落、价格走低,势必会对河北经济良性增长造成冲击。
企业够大够强,这是山东经济的一张王牌。为配合北移,山东大企业始终在调整战略,从产值为主向塑造品牌、完善产业链等方向延伸。青岛依*一大批“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托市,依*海尔、青啤、海信等大企业兴市,依*上下游产业强市,成为资本青睐之地。仅海尔一家企业便在青岛及周边地区累计吸引供应商74家,其中海外知名企业33家。这才是健康、可持续的北移。
体制与观念滞后:北移持续之累
国家政策扶持,资本由南北上,在失落已久的北方人眼里,这一切看上去很美。但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政府过于强势,体制、机制创新动力不足,小富即安等陈旧观念依然是经济重心持续北移之累。
在京津冀地区,汽车产业已呈聚集之势,一边是丰田、现代等跨国巨头,一边是天汽、北汽福田、长城等本土企业,两大阵营在国内细分市场均处于强势地位。按理说,这个地区应该出现汽车零部件产业“组团发展”的格局,以规模降成本。但现实却是,三大汽车生产基地周围,簇拥着三条汽车零部件产业链。
这种怪现象背后,有一只无形、力量强大的“手”,就是地方政府的意志。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种在北方根深蒂固的观念一旦与强势政府结合,便为市场要素合理配置设立了巨大障碍,也是“诸侯经济”难以根除的温床。在GDP重压之下,北京不愿意放弃汽车零部件产业,天津某个大项目花巨资东移,但只不过在市内移了几十公里;北京为实现“蓝天计划”,决定将钢铁产业搬到河北,去“重”求“轻”,但同为特大城市的天津仍在扩建钢铁产业。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经济北重南轻,旧体制对北方的束缚也更明显,至今还留有较深印记,突出表现为民营经济未成气候。肖金成认为,在短缺经济时代,生产什么都能赚钱,南方借此完成了资本积累,体制僵化的北方却失去了发展先机。如果说这是先天不足,那么经营意识不够先进可称为后天不幸。浙江永康人能吃苦善经营,从走街串巷补铁锅开始,一步步做大五金产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反观北方一些煤矿主,赚了钱后大都选择享受,买豪宅买名车,而不是向其他产业投资,扩大经营范围。为了将手工作坊升级为现代工业,温州人敢借钱,而很多北方人谨小慎微、不思进取,因此民营大企业不多。观念不解放,再好的政策、再多的外资也无济于事。
面试
题目一:做大池中的小鱼,还是小池中的大鱼,你选择哪个?理由是什么?
专家权威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分析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本题意在通过一对看似矛盾的观点来考察考生的思辨能力,看考生能充分论证二者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论点,从而考察其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解题思路】首先,说明此题的隐含义,即影射大学生就业问题,当然也可以分析成一代农民工二代农民工问题等,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其次,分别说明理由;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这形象的反映出来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做小池中的大鱼,就像有些大学生在一线城市上学之后去二三线城市工作,回到自己的家乡工作。而作大池中的小鱼,就像有的大学生在中小城市上学,毕业后去大型城市工作“宁当鸡头,不当凤尾”。
每个地方发展都有当地的特色,回家乡发展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可能是一种较为合适的选择。首先,大学毕业生对家乡的文化有着极为熟悉的了解,能够更快的融入工作环境,因地制宜的给企业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有利于企业在当地的进一步发展;其次,企业方面也更愿意招聘当地的人才,方便于企业的本土化;再者,政府也希望更多毕业生回来参与当地发展,这样一来企业也愿意长期留在当地,更好地融入本地文化。而对于父母来说,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离自己近一点。以前家乡周围经济发展比较滞后,所提供的机会也比较少,父母都希望孩子们能走出去;而现在家乡的经济日新月异,所能提供给个人的机遇以及发展前景与大部分沿海城市无异,大学生回来家乡也意味着父母能更多的与他们接触,让他们有家的感觉。
大学生纷纷到大城市就业,主要看中的是企业多,就业机会多。能够充分运用大学期间的所学,充分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就像小鱼能长多大还要看池的大小。要想长的大,就要选一个大的池,大池中很多制度、思想、理念、方法、资源是小池不具备的,有压力才有动力,在大池中生存是需要高超的技能的,大池中藏龙卧虎,大池中的小鱼比小池中的大鱼见世面广,面对的困难和锻炼的机会也多,也许一开始大池中的小鱼会显得很平凡,但等到小鱼长成大鱼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做小鱼很快就可以学全停滞,做大鱼才会学无止境。
所以做大池中的小鱼,还是小池中的大鱼,都是可以的。只要把握好度,最终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题目二,假如你是一名交警,在遇到一名违章司机,在处理时遭到粗暴抗法,并且引起群众围观,你会怎么做?
专家权威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景应变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应急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本题意在通过一个交通事故来考察考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看考生能否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考察其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解题思路】
第一,破题表态,说明交通警察的职责;
第二,对粗暴抗法的行为进行及时解决;
第三,自我反思,
第四,提出对策,进行总结。
本题的关键点是要及时的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自我反思。要身临其境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交通警察的首要任务,是做好各种车辆的管理工作,制止和纠正一切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维护交通的畅通与安全。
遇到违章司机进行处理的行为是正当的公务行为,而遇到暴力执法,第一,安抚司机的情绪,第二,详细热情的向司机说明交通法规,让司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触犯法律的,第三,说明违章会危害自己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产生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如果全国人民都违章的话,交通环境将混乱不堪。如果违章的话,对司机本人的家人来说,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美好的家庭需要所有的人的努力,请司机遵守交通规则,谨慎驾驶。
相信我们的司机很明事理,能支持我的工作。对于群众的围观我们会引起高度重视,对群众进行耐心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群众也一定能理解我们的工作的。如果此次事件解决的好的话,严格遵守交通法规的信念也会深入人心。
在执法中出现暴力抗法,我们的交警同志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能办公时的态度上有问题,或者讲解的交通法规并不详细等,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改进以上问题,更好的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公务服务。
通过此次事故,说明我们的政府的工作还可以进一步完善。第一,加大交通法规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认识到违章的危害。第二,加强立法,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杜绝违章行为。第三,加强监督,加大处罚力度,交通处罚一般都比较轻,导致司机对待违章并不重视。
我们的政府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同时树立起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和谐社会的实现也指日可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