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7-29 20:14:50

公务员管理常识:考试要点集萃

考生要掌握有关的管理基础知识,以下列出了一部分,希望考生仔细阅读,并不断扩大管理知识面。
    (1)管理的对象:组织中的所有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2)管理具有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四大职能。
    (3)管理的原理主要有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弹性原理、反馈原理、能级原理和动力原理。
    (4)古典管理学说的两大流派: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国法约尔的行政组织理论。
    (5)行为管理学说是继古典管理学说之后发展起来的,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人际关系学说和后期的行为科学。
    (6)管理科学学说兴起于行为科学方兴未艾的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与控制,以解决各项生产、经营问题。
    (7)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8)目标管理方法的特点:①以目标为中心;②重视“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③强调整体性、协调性管理。
    (9)激励理论分为三类:①需要型激励理论;②过程型激励理论;③状态型激励理论。
    需要型激励理论是从动机——行为过程或激励过程的起点,即人的需要出发,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引起、维持并且指引某种行为去实现目标这类问题。该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奥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起点——未满足的需要到需要的满足这样的过程来探讨、分析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导向一定目标和维持下去或最后终止等问题。属于该激励理论的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状态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终点——需要的满足与否或状态来探讨激励问题的。它包括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
    (10)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内全体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它是管理精神世界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
    组织文化的特点是:①有鲜明的民族特色;②组织文化作用是整体的效用;③具有历史的连续性;④具有个体性;⑤具有创新性。
    组织文化具有如下功能;①目标导向功能;②凝聚功能;③激励功能;④创新功能;⑤约束功能;⑥效率功能。
    (11)行政组织结构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组合方式。在行政组织结构中,最重要的是纵向、横向结构,它是行政组织系统中的基本框架。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又称为直线式结构,是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层级制。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又称为职能式结构,是横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职能制,即同级行政机关和每级行政机关内部各组成部门之间的组合方式。
    (12)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管理层次是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即行政机关中设置多少等级的工作部门。管理幅度是指一级行政机关或一名上级领导者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单位或工作人员的数目。
    (13)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是按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等进行的管理。它包括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编制管理三方面。
    (14)我国人事管理通常包括国家行政机关的人事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前者称为人事行政,后者称为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人事行政与企事业人事管理两者的宗旨不同,企事业人事管理以营利为主要宗旨,人事行为遵循市场规律;人事行政则以服务国家和社会大众为根本宗旨,而不以营利为目的。
    (15)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职位分类;②录用;③考核;④奖励与纪律;⑤职务升降和职务任免;⑥培训;⑦交流;⑧回避;⑨工资保险福利;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其中:①在职位分类的基础上又确定公务员的级别,这是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大特色;②对公务员的考核,其考核内容以履行岗位职责和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为基本依据,主要包括德、能、勤、绩
,且注重工作成绩。我国对公务员的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③对国家公务员的培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④交流,包括行政机关的内部交流和国家行政机关的其他机关与其他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间进行的外部交流,交流形式有调任、转任、轮换和挂职锻炼等;⑤回避的种类包括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地区回避。(16)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根本的行政领导制度,它决定和影响着其他行政领导制度。
    (17)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我国根本的行政领导制度,它决定和影响着其他行政领导制度。具体形式:它是指重大事务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具体的日常行政事务由行政首长决定,行政首长独立承担行政责任的一种行政领导制度。
    (18)行政文化是行政实践的精神成果,是社会文明与政治文明的构成部分。它的内涵包括特定时代的行政心理、行政道德和行政精神。
    (19)财务行政即财政,是行政管理的物质基础。包括政府预决算管理、预算(政府)会计和审计等内容。其中政府预决算管理是全部财务行政的中心环节和最重要内容。政府预决算的内容包括:预算收支的种类、数量及收支性质和作用;各级政府处理财政收支问题时的关系;执行和实现收支计划的法定程序、具体措施和规章制度。
    (20)我国政府决定,从1996年起中央和地方的预算编制方式实行统一的复式预算制度。复式预算是把国家同一预算年度内的全部预算收入和支出按性质进行划分,分别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以特定的预算来源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使收支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的预算编制方式。
    (21)预算会计的主要核算对象是财政性资金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
    (22)行政执行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①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就是要贯彻公仆精神;②行政执行活动规范化;③遵守行政执行程序。
    (23)电子政务是基于Internet的电子状态中,政府利用电子通信技术对行政事务的管理。我国电子政务的总体目标是到2005年完成“三网一库”的政务信息化的基本架构。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统一规划,资源共享,安全保密”的原则。
    (24)行政公共关系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的一种管理活动。行政公共关系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①主体的权威性;②对象的复杂性;③传播的优越性;④目标的独特性。
    (25)市政规划包括商圈、住宅区的设立,交通、道路的改善,旧区改造,市政动迁等。
    (26)市政管理是政府负责管理本区的市政、环卫、园林绿化、公路、供水和城市排水。
    (27)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28)公共政策主体应该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29)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30)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主要包括:①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②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③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④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⑤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31)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①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②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③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④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
    (32)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①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②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
    (33)行政监督的特点:①行政监督主体的广泛性;②行政监督对象的特定性;③行政监督的法制性。
    (34)行政监督的原则主要有:确定性原则、公开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经常性原则。
    (35)行政监督主要任务和目的就是要检查各级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对国家法律和政府决定的贯彻执行情况。具体作用有:预防作用、补救作用和改进作用。
    (36)一般行政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隶属关系和机关协作关系而产生的监督,它可以分为上下级之间的互相监督、主管监督和职能监督。
    (37)根据《行政监察法》的有关规定,我国行政机关的监察权包括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决定权。监察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①依法行使监察权,不受其他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②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③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④依靠群众。
    (38)审计监督属于国家行政机关内部的一种特种监督,它具有如下特点:①审计监督的专职性;②审计监督的独立性;③审计监督范围的广泛性。
    审计监督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具体说,审计监督具有防护作用、评价作用和促进作用。
    (39)审计监督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①合法性原则;②独立性原则;③客观公正原则和建设性原则。
    (40)审计监督方法,包括一般方法和技术方法。
    (41)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区别表现在:①制裁的对象不同;②制裁的性质不同;③制裁的原则不同。
    (42)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行政效率是效果与消耗之比,其影响因素主要有: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人员和科学技术。
    (43)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①增强现代效率观念;②完善行政管理体制;③建设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员队伍;④努力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⑤健全行政法制;⑥实现行政管理手段的现代化;⑦改善行政环境。
    (44)当代西方国家以新公共管理为方向的政府改革基本上可以被定义为追求“三E”(即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即经济、效率、效能)目标的管理改革运动。与传统公共行政追求效率原则不同,新公共管理实现由效率优先向绩效优先转移,实际上扩展了效率的内涵。
    (45)行政效率的要素包括效益要素、经济要素和时间要素。
    (46)领导就是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过程。领导不同于领导者,领导者是指担任某项职务、扮演某种领导角色,并实现领导过程的个人或集团。领导不同于管理,领导偏重于决策与用人,而管理侧重于执行决策,组织力量完成组织目标。领导作为动态过程具有以下特点:①领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领导是一种“投入”与“产出”;③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环境的函数。
    (47)行政领导者个人素质结构包括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
    (48)领导决策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信息准、全原则;②可行性原则;③系统分析原则;④对比择优原则;⑤时效原则;⑥团体决策原则。
    (49)行政决策依据决策目标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对重复出现的,有一定常规可循的问题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是对偶然发生或首次出现的、没有现存规范和原则可循的问题的决策。领导者应将主要精力集中在非程序化决策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公务员管理常识:考试要点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