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行测言语理解表达:片段阅读实例解析(9)
1.根据民诉法规定的二审终审原则,任何案件证据要经过二次质证,并最终以认证。检察院以新证据为由提出抗诉从而引发再审程序并最终定案容易导致有些当事人在一、二审中恶意隐瞒证据,在判决生效后拿出“杀手锏”向检察院申诉,通过再审从而达到最后的诉讼胜利,这是不道德、不公正的。因此,检察机关以新证据为由提起抗诉是不妥的。这段文字的核心意思是:
A.任何案件证据都要经过二次质证
B.检察机关用发现新证据提起抗诉的规定是不妥的
C.民诉法规定的二审终审原则,并最终得以认证
D.通过再审从而达到最后的诉讼胜利,这是不公正的
2.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需要使农产品获得历史附加值,甚至可以同时成为旅游观景点,完整保留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生产文化;在这个区域内,包括农民的住宅、道路、水电,外在景观都要统一设计,以保证传统的外貌景观,但是,在农民的家庭内部,同样可以享受现代化的种种便利。
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
A.要把传统农业生产区打造成旅游观光景点
B.农业生产要体现传统,农民生活必须现代
C.传统农业需要完整保留中国农业生产文化
D.传统农业需要统一设计,讲求传统的外观
3.因为房价上涨还有人买不起房,因此要限制一部分人购买第二套住房,那么是否因为还有人买不起私人汽车就不发展汽车产业了;是否因为中国的企业借贷有坏帐就停止银行的贷款业务,将银行的信贷风险都转移给消费者?这与部分农民养鸡喂猪有可能产生资本主义的道理如出一辙,没有任何逻辑上的差别。
与这段文字的文义相合的说法是:
A.由于房价上涨有人买不起房,因此要限制一部分人购买第二套住房
B.如果用停止银行贷款业务来应对企业借贷的坏帐,银行信贷风险就会转移给消费者
C.部分农民养鸡喂猪有可能产生资本主义
D.由于有相当多的人买不起私人汽车,汽车产业不宜发展
4.
对于一个要干好很多事情的人来说,生命太短促了。如果一个人能尽早地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事、自己愿做什么事,并且坚持努力去做这些事情,那么,他很可能做出最大的成绩,并保持心灵最为宁静,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一般人不能做好许多不同工作的原因是他(
)。
A.希望心情平静 B.很少有更多的兴趣
C.不能自觉地进行人生设计 D.有一种专门化的自然倾向
5.社会民主党人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是政治、社会和经济的联系,而是一种道德价值,这种道德价值旨在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的予盾,实现人和人之间的超阶级团结。民主社会主义宣称:“社会主义的实现不是必然的”,并指责马克思主义强调的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具有反伦理倾向。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
A.认为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旨在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的矛盾。
B.社会主义的实现不是必然的。
C.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是政治、社会和经济的联系。
D.民主社会主义否认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6.
作者长期专业从事古文字研究和《说文》研究,对古文字研究成果和汉字形体发展演变脉络清楚,这一学养确保了作者在考正过程中能把学界最优秀的研究成果引证到考正中来。如黄字,许慎释其本义为“地之色也”,构形分析为“从田,从,亦声”。并认为是古文光字。后来人们在利用古文字材料研究黄字构形过程中曾提出不少新说。“考正”作者仔细考察诸说,联系黄字形体发展演变的实际,确认唐、裘所说是正确的。对这段文字概括准确的是(
)。
A.考正过程中于诸说抉择精审 B.古文字材料取用准确
C.多字的研究,形体追索到初文 D.独到的发明,每每可见
7.
宋朝的朱熹,曾经给《论语》做过注释,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也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使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由于语言不通,朱熹对《论语》的注释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
B.不同的语言、方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沟通和交流
C.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地区,语义语音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
D.孔子、颜回和子路讲的方言和朱熹讲的方言是完全不同的
8. 做一件事,往往有利也有弊,只有利而无弊的事情几乎是没有的。《淮南子
人间训》云:“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唯圣人知病之为利,利之为病也。”看来古人已经注意到利弊的辩证关系。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是( )。
A.现实生活中的事情都由利与弊组成
B.要善于分析,争取做到利大于弊
C.利与弊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的
D.我们应当努力争取做到有利无弊
9.
储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基础,但最大限度的储蓄增长率决不是最优的经济增长率,只有适度的储蓄增长率才容易带来较优的经济增长率。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储蓄增长率应与经济增长率相等
B.储蓄增长率与最优的经济增长率成反比
C.储蓄的增长速度如果无限度地增长,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D.最大限度的储蓄增长率要求最优的经济增长率与之相适应
10.不过,科技带来的媒介变革颠覆了我们曾经引以为荣的生存意义。追求真理曾是数千年人类文明所孜孜以求的终极意义。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向真理逼近。然而,博客世界里没有真理,也不好这一口。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佛,没有什么可以供你去信奉。更可气的是,个人主导的率性而自由的博客世界,居然建立起比传统媒体更加可靠的“公信力”。因为在博客里不用对任何别的东西负责,所以才更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内心的真实负责,更接近真理。这段文字主要要说明:
A.媒介变革颠覆了我们曾经引以为荣的生存意义。
B.追求真理曾是数千年人类文明所孜孜以求的终极意义。
C.博客世界里不追求真理。
D.博客具有比传统媒体更加可靠的“公信力”。
1.【答案】B。解析:本题答案可以在最后一句中“因此,检察机关以新证据为由提起抗诉是不妥的。”找出。本题正确答案是B。
2.【答案】C。解析:本段文字第一句话是主旨句,后面是具体解释怎样保留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文化,所以C是正确答案。A、D是传统农业文化的一种体现。B中“必须”过于绝对化。
3.【答案】B。解析:本段文字作者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房价上涨有人买不起房就限制一部分人购买第二套房的不合理性。因此A肯定不是作者的意思,也就是与文义不相合。C、D是作者举的反面例子,显然不是作者赞同的。B是正确答案,可以在文中第二句中找到答案,如果银行这样做,就是把信贷风险转移给了消费者。
4.【答案】C。解析:这是一个理解文意主旨的典型题型。首句话是说对于干事业者来说,生命太短暂。次句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一个人能尽早清楚做事的某些道理,那么很有可能取得更大成绩。换句话说,就是如果能尽早明白这些道理,尽早自觉进行自我人生设计,那他很可能做出最大的成绩。这里有个关键词“尽早地清楚”,后面的话都是围绕这个关键词展开的,因此,C是正确的。“心情平静”是做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故A是错误的。B和D意思相仿,但不是题干的主旨。
5.【答案】D。解析:选项A、B、C都是社会民主党人的观念,但是选项的表述缺少主体“民主社会主义”,不够准确;选项D有主体,表述最为准确完整,所以本题选D。
6.【答案】A。
7.【答案】C。解析:第一句话是说由于历史时期的不同造成的语言差异,宋朝的朱熹对《论语》作的注释并不能完全复元《论语》著作;第二句话是说地域的不同一样会造成语言的差异。由此可以看出,这段话要表达的主旨是“由于历史时期和地域的不同,会造成语言的差异”。所以答案是C。
8.【答案】C。解析:这是一个理解文意的题型。很明显,B和D超出了材料的表述范围,属于“过”,不符合文意。材料上说只有利无弊的事情“几乎”是没有,“几乎”是“将近于、接近于”的意思,但A答案用了“都”,“都”表示“总括”,过于肯定和绝对。C最符合文意。
9.【答案】C。解析:这是一个文意理解的题型。材料中提出了“适度的储蓄增长率才容易带来较优的经济增长率”的观点。材料中的关键词是“适度”。A的“相等”与“适度”不是同一概念,不符合文意,应为错。B的“成反比”与文意相矛盾。题干中“但最大限度的储蓄增长率决不是最优的经济增长率”已经否定了“最大限度的储蓄增长率”,因此可以否定D。C项最符合文意。
10.【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理解文意型题目。“科技带来的媒介变革颠覆了我们曾经引以为荣的生存意义”,是什么颠覆呢?文章接下来进行了说明:由孜孜以求的追求真理到博客世界里不追求真理,而这种不追求真理反而使得博客更接近真理,而又从文中“建立起比传统媒体更加可靠的‘公信力’。因为在博客里不用对任何别的东西负责,所以才更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内心的真实负责,更接近真理”可知,本题选D。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