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行测言语理解表达:片段阅读实例解析(7)
11.地球水圈由海洋、湖泊、江河、沼泽、地下水及冰川等液态水和固态水组成。据科学家估算,地球表层的总水量约为14亿立方千米,其中海洋水占97.3%,以冰川为主的陆上水占2.7%,大气中的水,与前两者相比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从以上材料不可能推出的是( )。
A.陆地上的水主要在冰川中
B.海水中有液态水,也可能有固态水
C.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很多
D.从大气中取水意义不大
12.聪明的投资者总是在保守的投资和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之间平衡他们的资产。根据这句话,下列哪种说明是正确的?
A.聪明的投资者优先考虑保守的投资
B.聪明的投资者追求高回报,但尽量避免高风险的投资
C.聪明的投资者不一定能够获得高回报
D.在保守的投资和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间平衡资产的人不是聪明的投资者
13.
当一个民族几千年来都习惯于把经典当做教科书之后,其思维基因或者集体无意识中,已经认为教科书就应该是经典。由是看来,一些并非经典的东西或者说还没有经过历史考验而成为经典的东西,一旦想进入教科书中,自然会激起这个民族思维的排异功能。在大家的二元对立思维中,胡一刀对阿Q,金庸对鲁迅,已经成为死掐的对象。这颇有些关公战秦琼的荒谬,然而,不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清楚一点,任何荒谬的事情都不是凭空的虚构,都是现实荒谬的见证。
作者对“金庸作品进入教科书中”的态度是( )。
A.赞成 B.谨慎 C.反对 D.未置可否
14.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在公元前4000年就创造了一种象形文字,并逐渐演化成了西亚一带广泛使用的楔形文字。约在公元前1000年,在今叙利亚一带生活的阿拉美亚(阿拉美亚英文翻译)人,习得了腓尼基(Phoenicia)的字母文字。随着军事的扩张和贸易的开展,数百年后,阿拉美亚的语言、文字在西亚普及开来,楔形文字渐被取代。
对文意理解有误的是( )。
A.苏美尔人使用楔形文字比阿拉美亚人使用脖尼基文字更早
B.西亚地区先前曾广泛使用过楔形文字,其后普及使用腓尼基文字
C.腓尼基的字母文字是叙利亚的阿拉美亚人率先习得的
D.阿拉美亚人的语言文字能在西亚普及,与他们的军事扩张和贸易开展有关
15. 交流的匿名性似乎是互联网与生俱来的特性。曾几何时,彼得
斯坦纳绘制的一幅漫画在网民中几乎无人不晓,这幅一九九三年登于《纽约客》杂志的漫画所取的那个诙谐的标题“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被网民们当作不言自明之公理加以信奉。
对文中的“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理解有误的是( )。
A.这是对网民是否具有人性的强烈质疑
B.这正是因匿名性而产生的一种现状
C.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到底是谁”
D.网民们大多数都认可互联网中交流的匿名性
16.
只要生存本能犹在,人在任何处境中都能为自己编织希望,哪怕是极可怜的希望。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终身苦役犯,服刑初期被用铁链拴在墙上,可他们照样有他们的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别的苦役犯一样,被允许离开这堵墙,戴着脚缭走动。如果没有任何希望,没有一个人能够活下去。
从文段中可悟出的哲理是( )。
A.生存是第一要义
B.理想是生存的精神支柱
C.置于死地而后生
D.生存的目的在于发展
17.中国象棋,周朝时双方就各设5个兵卒。西汉末年刘向的《说苑》中则有“斗象棋”的记载。至南北朝,因周武帝亲撰《象经》使象棋逐渐流行。唐时象棋很普及并传入日本,明清以后,棋坛名将辈出,棋谱大量刊行流传到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围棋是以双方分别用黑色和白色的棋子围攻对方、以吃子多少定胜负。
这段文字中,对中国象棋和围棋的解释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象棋最初就有5个兵卒
B.中国象棋到了南北朝就逐渐流行开来
C.围棋以双方围攻、吃子多少定胜负
D.中国象棋明清后传到世界很多国家
18.
海洋中波浪冲击时激起大量的浪花。冲击力可以摧毁坚固的建筑物,其中蕴藏着极大的能量。每秒钟在1平方公里海面上产生的能量可以达到20万千瓦之多。据科学家估计,全球波浪能储量可以达到25亿千瓦。现在,沿海各国都十分重视利用这种能源作为电动力。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的意思的是( )。
A.海浪中蕴藏有巨大的能源
B.波浪能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能源
C.世界上尚有25亿千瓦的波浪能等待发现
D.沿海各国利用海浪能源可以发电25亿千瓦
19.
有些群众生活困难,虽有发展潜力,但现在难以靠自己改变目前的处境,需要扶一把。有人认为,资源和就业的配置要通过市场解决,政府不好包办,但市场不可能自动实现社会收入的公平与协调,也不可能顾及全社会的扶贫救弱,假如困难群体陷于无助,贫富差距过大,无疑会影响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即( )。
A.应该为困难群众谋利益
B.困难群众单靠自身努力常常难以脱困
C.市场本身不会自动协调社会收入
D.贫富差距过大势必影响社会协调发展
20.
付出多少,得到多少,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因果法则。也许你的投入无法立刻得到相应的回报,但不要气馁,回报可能会在不经意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
这段文字是想告诉我们( )。
A.得不到回报也不要气馁,因为贵在坚持
B.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付出多少,得到多少”
C.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D.投入可能无法立刻得到回报,但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
11.【答案】C。解析:海洋水占97.3%,说明淡水资源少。
12.【答案】C。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选项D是与题干完全相反的表述,所以首先应当排除。题干说“聪明的投资者总是在保守的投资和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之间平衡他们的资产”,并没有说优先考虑哪种投资或片面追求哪种投资,所以可以排除AB,因此本题选C。
13.【答案】A。
14.【答案】C。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及是叙利亚的阿拉美亚人率先习得腓尼基的字母文字的。
15.【答案】A。解析:A与材料意思相悖,明显是错误的。
16.【答案】B。解析:“如果没有任何希望,没有一个人能够活下去。”B项内容最符合材料意思。
17.【答案】A。解析:此题不甚严谨。“周朝时双方就各设5个兵卒”,也就是说中国最初一副象棋有10个兵卒,所以A是不正确的。
18.【答案】A。解析:这是一道概括文意题。第一句话指出海洋的波浪花激起大量浪花;第二句话指出海浪蕴藏着极大的能量;第三句话具体阐述海浪的能量;第四句话指出全球波浪能达25亿千瓦;第五句话点题,沿海各国十分重视利用波浪能作为电动力。材料中没有提到“最便宜的能源”的论述,排除B。科学家已经发现了“25亿千瓦的波浪能”,因此排除C。文中只是说各国重视利用波浪能作电动力,但并不是说所有海浪能源都用来发电。排除D。
19.【答案】A。解析:这是一道把握作者主旨理解的题。第一句话是说有些困难群众不能靠自身努力脱困;第二句话是说扶贫救弱无法通过市场自动实现,而该问题解决不好,将影响社会的协调发展。由于以上两个原因,我们应该为困难群众谋取利益,A是这段话支持的观点,B、C、D都是材料的部分内容。
20.【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的付出和回报的关系,可以知道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但是有时可能不会立即得到,因此选择C是最合适的;D项中的“总会”与原文不符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