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考行测备考:言语理解之对应分析法
对应分析法为保证答案的唯一性与科学性,命题人通常会在空缺处的上下文设置一些提示信息,这些信息与正确答案之间存在一守呼应关系。对应分析法就是通过揭示这种呼应关系,帮助考生寻找解题思路。对应分析法分为正对应与逆对应两种。
1、正对应
正对应,指的是文段中上下文的某些词句从正面提示了正确答案的信息。常见的四种正对应类型为解说关系、概括关系、顺承关系、递进关系。
(1)解说关系:解说关系的文段一般是先提出一个总的观点,然后在后文对此进一步解释说明。这种题目一般设空在前句,解题的关键在于找出后句中相应的解释说明的内容。
(2)概括关系:与解说关系相对,概括关系是先具体阐述再进行概括,其设空一般在后句。遇到这种题目考生应从前句入手,从选项中找出与前句表达意思最贴近的一项。
(3)顺承关系:顺承关系的语段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几个相连的词语之间在顺序上存在不可逆性。这种不可逆可能体现为语段之间的前后照应;也可能体现为逻辑上的先后承接或是词句间的前后承接。
(4)递进关系:递进关系的文段前后句存在一层进一层的关系。常见的关联词有:而且、并且;何况、况且;进而、更、还、甚至。其中最常考的是第类。当逻辑填空中出现此类关联词时,考生可以根据设空位置,将选项词语与关联词前面或后面句子的中心词进行比较,意思相近且存在递进关系的选项可能为正确选项。
例题1:作为一个公司领导,不需要、也不可能事必躬亲,但一定要 ,能够在注意细节当中比他人观察得更细致、 ,在某一细节操作上做出榜样,并形成
,使每个员工不敢马虎,无法 。只有这样,企业的工作才能真正做细。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明察秋毫 周密 威慑力 搪塞
B.明辨是非 周详 使命感 推脱
C.抓大放小 透彻 好习惯 塞责
D.高瞻远瞩 入微 内聚力 敷衍
解析:此题答案为A。本题材料不算长,却设了四个空。解答此类题目的基本方法是选定一个突破口,然后分项排除,最终锁定。突破口的选择因人而异,本题中第一空和第三空均有明显的提示信息,适合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能够在注意细节当中比他人观察得更细致"与第一空构成解说关系的正对应。由此可知公司领导要注意细节,相关的只有"明察秋毫";"使每个员工不敢马虎"与"形成
"(第三空)构成解说关系,"不敢"提示了公司领导要形成的是"威慑力"。由这两空可知,A为正确答案。
2、逆对应
逆对应,就是文段中上下文的若干词句从反面提示了应选词语的信息。这种情况在公务员考试逻辑填空题目中也较为常见。当文段中存在诸如转折关系、并列关系、背离关系等逻辑关系时,考生可考虑此种对应。
(1)转折关系:转折关系的逻辑填空题设空比较灵活,但无论空设在前句或后句,一般都可通过找出句中相应词语的反义词来破题。
(2)并列关系:并列关系的逻辑填空题目最典型的句式为"不是……而是……",其表示的意思是否定前者、肯定后者,即前后句之间存在逆对应关系。这种题目无论空设在前句还是后句,都可以从相应另一句寻找突破口。
(3)背离关系:背离关系是一种特殊的逆对应关系,在逻辑填空中常以表数量的词来表达。如"极少数"与"大多数","很多"与"也有许多"。显然,这些数量词之间呈现的是一种背离关系,通常我们可以从这种对应中找到解题的思路。
例题2:回到故乡时,发现故乡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消亡。村里的人们曾经拥有一个 而完整的精神世界,但是外面的世界改变了这一切。这个村正在
而又急遽地转型,只是生活在其中的人 。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美好 不着痕迹 似信非信
B.淳朴 潜移默化 漠然无知
C.单一 默不作声 懵懵懂懂
D.封闭 悄无声息 浑然不觉
解析:此题答案为D。"潜移默化"强调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村子的转型不可能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急遽"的,据此可排除B。"不着痕迹"、"默不作声"、"悄无声息"都含有悄然无声的意思,正因为村子的转型具有"快"和"无声"的特点,所以生活在其中的人才没有意识到,与此对应的词语为"浑然不觉"。
【快解】
第二句中转折词"但是"前后表达了两种不同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和村里的世界。"外面的世界"代表着开放、现代,那么与之相对的村里的世界则应是封闭、传统。故第一空中填"封闭"最贴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