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7-29 19:15:36

2016年国考行测言语理解练习题含详解(3)

11.悲观的人抱怨风,乐观的人期盼风转向,现实的人调整帆。爱就要冒没有回报的风险,希望就要冒失望的风险,尝试就要冒失败的风险,但之所以要冒风险就是因为生命中最大的危险就是一点风险不冒。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区别非常好笑,前者看到的是面包圈,后者看到的是那个窟窿。
    对这段文字的概括最恰当的是( )。
    A.乐观与悲观 B.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
    C.面包圈与那个窟窿 D.生活中的哲理
    l2.一位长者对一个青年人说:“批评和侮辱,跟泥巴没什么两样。你看,我大衣上的泥点,是刚过马路溅上的。当时擦一定会很糟,所以就等到泥巴干了再去处理。”但是,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假如泥点变成了油漆,大衣变成了玻璃,再依据上面比喻中的逻辑,就适得其反。生活给我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逻辑,它们互不相同,也许还会打架。而我们奉行什么样的逻辑,全取决于自己。
    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
    A.异杂逻辑 B.批评与侮辱
    C.事物具有辩证性 D.生活中的逻辑不是单一的
    13.由于“鸟巢”和别的建筑不同,“东倒西歪”的柱子结构,交线非常复杂,对焊接技术的要求和难度都非常高。那些经过培训、优中选优的焊工们,不但优质高效地如期完成了任务,而且在“鸟巢”每条焊缝边上,都镌刻了自己的名字。用管理人员的话说,让无数普通焊工在这项世人瞩目的奥运工程中留下自己的微小痕迹——也许公众没有机会看到,却永不会磨灭。
    对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
    A.让建设者留下自己的名字,是一个温暖人心的举动
    B.对于建设者来说,就是要抬头挺胸签下自己的名字
    C.建设者签名,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D.普通焊工在奥运工程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14.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自然灾害、战乱等原因,迫于生计的2000万山东人相继踏上了东北大地。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是一部表现山东百姓迫于生存闯荡东北的历史传奇故事。通过朱开山一家闯关东的经历,浓缩1904年至1931年“九·一八”爆发的历史,通过对一个普通人家闯荡历程的追踪,完成一个小业到大业、小人物到大英雄的塑造,讴歌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这部剧写深写透了民族的魂魄,抓住了民族的品格。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
    A.朱开山一家跌宕起伏的命运抓住了观众
    B.作品把“家族史”和“社会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C.以百年传奇故事映照中华民族精神
    D.闯关东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山东人精神
    15.一位农夫请了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想用最少的篱笆围出最大的面积。工程师用篱笆围出一个圆,宣称这是最优设计。物理学家将篱笆拉开成一条长长的直线,假设篱笆有无限长,认为围起半个地球总够大了。数学家用很少的篱笆把自己围起来,然后说:“我现在是在篱笆外面。”
    这个故事所说明的道理不包括( )。
    A.农夫与科学家
    B.要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C.质疑、异想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D.一个人要有所创新,就要不断地调整思维方法
    参考答案和详解
    11.B【解析】文段第一句“悲观的人”、“乐观的人”就是对应末句中的“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很明显,对这段文字的概括最恰当的是B选项。
    12.D【解析】此题只要理解“但是”后面的话,就可以直接得出正确选项。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态度,会体现不同的逻辑。即“生活的逻辑”并不是单一的。故选D项。
    13.D【解析】文段的内容很多,但中心句只有一句——而且在“鸟巢”每条焊缝边上,都镌刻了自己的名字。意在表明这些普通焊工的痕迹永远不会磨灭。由此可得正确答案为D。至于A选项,看起来似乎正确,但“是一个温暖人心的举动”并没有在文段中体现,考生切忌自己创想;B、C很明显不合题意。
    14.C【解析】此文段是通过《闯关东》这部电视剧来映照中华民族的精神,故正确答案为C。
    15.A【解析】A项“农夫与科学家”未体现出任何道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6年国考行测言语理解练习题含详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