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7-29 19:10:44

2014国家公务员言语理解复习之巧解语句排序题

众所周知,在国考行测试卷中,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一模块,主要有三种题型:片段阅读题、逻辑填空题以及语句表达题。一般而言,语句表达题中又可以详细划分为语句排序题、语句衔接题以及结语推断题。相对于前两种大题型,语句表达题往往是令很多考生纠结的一类题目。第一,这类题型的考察数量并不多,通常一套卷子中只有3到5个题目考察语句表达。第二,这类题型的出题形式相当灵活,难度较大。
    由于缺乏技巧,而且又是选考题型,很多学员在备考阶段甚至在考场上选择放弃。实际上,考场是一个“争分夺秒”的场合,为了尽可能地提高笔试成绩,以便顺利进入面试,放弃这一题型实属可惜。本文将以近年来国考真题为例,详细介绍语句排序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语句排序题解题思路
    从形式上而言,语句排序题非常容易辨别,命题人通常将一文段中出现的语句打乱顺序,变成5——6个独立的小分句,并给每个小分句编号,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进行排列组合,找出语义最为连贯的一项。一般学员习惯使用“试误”的思维,在做语句排序题时,习惯分析对比每个小分句,并从中找到一些提示性信息,帮助自己拟出一个自认为还算正确的顺序,再和四个选项进行比对,从而确定答案。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把题目做对,但太耗时。从概率论的角度来看,将6
个句子进行排列组合,
   
http://file.koolearn.com/20130904/13782694699610.jpg
    因此,用常规“试误”的思路来解答题目,就相当于学员在720种可能性中选择了其中的一种,语感比较强或者运气比较好的学员往往经过两三次的试误能够选出答案,可是对于大多数学员来说,这种做法事倍功半。因此,在语句排序题目的解答过程中,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利用“排除法”的思维。也就是说要从选项入手,而不是过多的纠结于文段的内容,这也正是这类题型和其他题型的最大差别所在。
    采用“排除法”的思维,说明我们已经很轻松地把一个720选1的问题转换成了4选1的问题。但其实,我们还可以继续降低难度,把4选1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变成3选1,甚至是2选1。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语句排序题的答题思路,可以分三步走:第一,利用首句原则及发语词原则锁定优选选项;第二,利用关联性原则确定正确答案;第三,带入验证。
    下面分别介绍答题的技巧。
    一、语句排序题解题技巧
    通常,被命题人选中的能够出语句排序题的文段都比较有特点,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特点来答题。
    1、首句原则:
    所谓首句原则,是指我们可以根据语句排序题的四个选项的分布特征来优先选择答案。在命题的过程中,选项的分布往往只有四种情形:情形一,四个选项的其中三项都认为同一句话应该做文段的首句,只有一个选项例外,这时,可以暂时把这个例外的选项排除,把选择范围缩小到3选1;情形二,四个选项的其中两项都认为同一句话应该做文段的首句,另外两个选项分别指向不同的语句,这时,可以暂时把两个指向不同语句的选项同时排除,把选择范围缩小到2选1;情形三,四个选项两两对分,其中两个认为某一句话可以做首句,另外两个选项认为另一句话做文段的首句,这时可利用发语词原则,将其中两个指向相同的选项同时排除,把选择范围缩小到2选1;情形四,四个选项分别指向四句不同的句子做文段的首句,这时不能马上排除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可以直接利用发语词原则进行比对,将选择的范围尽可能的缩小。值得注意的是首句原则在一道题目中只能使用一次。
    2、发语词原则
    所谓发语词原则,是在一个句子中,通常包含某些字眼或标志词,正是因为这些字眼的特质使得这一句话有成为整个文段首句的“潜质”。我们把这些字眼或者标志词成为“发语词”。常见的发语词有背景铺垫,设问、观点援引等。然而,在考试的过程中,因为我们整体上采用的是“排除法”的思维,因此,还需要掌握几种情况,即不适合做发语词的成分,一旦某句话中有这样的成分,那么这句话就不能作为首句出现在文段中,因此,指向这个句子的选项便可以被排除掉。一般而言,不能做发语词的成分有:代词指代、补充类表述、结论类表述、反面论证等。
    3、关联性原则
    当我们已经利用前面两个原则将选择的范围缩小以后,接下来便要运用到关联性原则在缩小的范围内确定正确的答案。如果说前面两个原则的使用主要的思维方法是逆向的排除法,那么关联性原则使用的思维方法则是正向的推导法。在做题的过程中,一些信息可以给我们带来提示:话题的衔接、关联词语、代词指代、时空顺序等。
    特别注意的是,往往经过上面三个环节我们就已经初步确定了答案。不可否认的是整个确定答案的过程实际上是基于经验的“猜”的过程,因此,一定要花十几秒的时间,将确定的答案带入验证。经过验证后的语序如果满足语序通顺、逻辑清楚这样两个条件,则证明我们选择的就是正确的答案。
    二、语句排序题真题演练
    下面,我们通过近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进行上述方法的演练。
    【例1】(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
    ①在这里,人们已经从浮躁的、高速的城市发展中沉淀下来,希望获得内在的平衡
    ②二十多年以来,从外表上看,那里的变化并不是非常巨大
    ③整个城市显得平和恬静
    ④每年,我仍旧有机会飞往硅谷,参加各种年会
    ⑤包括节能减排的新举措
    ⑥但是生活在那里的人正在源源不断地为它注入各种生机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④②⑥⑤①③ B.②④⑤⑥①③
    C.②④①③⑤⑥ D.④①③②⑥⑤
    【答案】A
    【解析】语句排序题。从选项入手,根据选项排布情况,先比较②、④两句哪一句更适合做首句,②句中有指示代词“那里”,显然不适合作为首句,排除B、C两项。把范围缩小至2选1。辨析④句后面应该是接①句还是接②句。④句做首句,有飞往硅谷的表达,说明作者本人不在硅谷,如果在下文中要使用代词指代硅谷这个地方,则需要的应该是个表示远指的“那里”,而不是表示近指的“这里”。因此②应该接在④句的后面。故进一步确定答案为A。带入验证,发现语句通顺、理解清楚。
    【例2】(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
    ①认为玛雅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发展的结果
    ②主要根据是《梁书》中关于五世纪时中国僧人慧深漂洋过海到达“扶桑国”的故事,认为“扶桑”即墨西哥
    ③日前,著名人类学家张光直接授提出一个“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的假设
    ④遗憾的是,这些说法至今还没有得到古学的明确证实
    ⑤后来又有“殷人东渡说”,是说商朝时的中国人横渡太平洋将文明带到了美洲
    ⑥长期以来,不少人以玛雅文明的源头是古代的中国文明,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扶桑国”说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⑥①②⑤④ B.③①④⑥②⑤
    C.⑥③②⑤①④ D.⑥②⑤③①④
    【答案】D
    【解析】语句排序题。根据选项排布的特征,首先比较③句、⑥句这两句话哪一句更适合做首句。发现③句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是“日前”;⑥句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是“长期以来”,按照从远及近、由古到今的顺序,⑥句更适合做首句,排除A、B两项,把范围缩小至2选1。接下来比较⑥句后应该跟③句还是②句。
⑥句中提到一个话题“扶桑国”,②句中也有“扶桑国”这一表述,很显然②句是对⑥句的解释,为了保证话题的连贯性,这两句话应该紧密连接在一起。故进一步确定答案为D选项。带入验证,发现语句通顺、逻辑清楚。
    【例3】(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
    ①上个世纪30年代,徽州的一些文献继续流往杭州、南京等地
    ②抗战结束之初,历史学家方豪在南京购得一批徽州文书,于上世纪70年代撰写并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这是目前所知学术界对徽州文书的第一次收集
    ③徽州文书是徽州民众在日常生活、商业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原始档案
    ④目前所知从徽州外流最早的文书,是现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明代歙县方氏信函700通。这批尺牍在晚清光绪以前就已流入日本
    ⑤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文书档案逐渐散落出来
    ⑥它们原先主要保存在私人手中,还有的保存于祠堂、文会等各类基层组织的管理者手中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②③⑥⑤④①
    B. ②③⑤④⑥①
    C. ③①⑥⑤④②
    D. ③⑥⑤④①②
    【答案】D
    【解析】语句排序题。根据选项的排布特征,先比较②③两句,②句是关于徽州文书的历史事件、③句提出徽州文书这一概念,并对其下定义,③句更适合做句首,据此排除A、B两项,把范围缩小至2选1。比较①句和⑥句,①句中有表示补充类表述的词语“继续流入”,而⑥句中并没有“首先流入”类似的表述,因此①句不适合与⑥句紧密连接,故进一步确定答案为D选项。带入验证发现语句通顺、逻辑清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4国家公务员言语理解复习之巧解语句排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