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国考行测:言语理解之片段阅读习题精选(9)
1.一个年轻人乘火车路过一片荒无人烟的山野。乘客们一个个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火车路过一个拐弯的地方开始减速,一座平房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本是一间普通的平房,却让无聊的旅客们顿时有了精神,都饶有兴致地欣赏起这道寂寞旅途中的特别风景。看着这样的情景,这个年轻人心里一动。他下了车,花3万元买下了那间原主人认为一文不值的平房。年轻人觉得,这座房子正好在拐弯处,火车会减速,这样一个地方用来做广告再好不过。果然,他后来成功地以20万元的高价把房屋正面的“广告墙”租给了可口可乐公司。这段文字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
A.价值源于发现,善于发现才能领略商机无限
B.世界上缺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C.很多时候不是缺乏机遇,而是我们不懂得如何把握
D.很多时候换个角度思考,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多少年来,我们这个社会在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人们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却渐渐被冷冰冰的责任防范意识所淹没,法治的真实含义渐渐被扭曲。“法律是无情的”这句在所有诉诸法庭的案件中被最为广泛地引用的“经典”语句让人们将“法”和“情”决然地分开了,让人们觉得“义愤”、“感动”、“同情”这样一些情感是不应该出现在涉法行为中的,尤其不该出现在司法、执法人员身上。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最想表达的观点是。
A.对法的认识要回归本质
B.司法、执法人员判断案情不能对受害、痛苦等现象无动于衷
C.法律判决需要注人人性关怀
D.法与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3.真正美的东西,都是充满了感情的。面对美的东西,我们常常一往情深,或者一见钟情。而感情这个东西很奇怪,一方面,它是个人的,富有极端强烈的个性色彩,只有达到高度个性化的时候,它才是最真挚的。正因为这样,感情这个东西常常是隐秘的,人与人之间难于传达,所谓父不能喻之于子,夫不能喻之于妻;然而,另一方面,感情这个东西却又最具有社会性,最需要普遍的传达,最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人们容易对美的东西产生真情
B.感情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
C.充分体现个人意志的情感才是真挚的
D.人们之间的感情是隐秘的,不易传达
4.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
这段话主要说明的是。 .
A.多数人的烦恼来自于一时一事的得失
B.千百年来没有人知道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
C.教科书并不能给人们关于生命意义的答案
D.人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怎样转化生命的价值而不是一时一事的得失
5.至于陕西凤县,穷是穷了点,可是,为旅游业的兴旺,地方经济的发展,砸下漫天钞票,叫整个夜空都金碧辉煌起来,似乎也不好意思指责什么。至于山东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造,据称“是传承和延续中华文明的千秋伟业”,意义更是大得吓人。谁敢不识时务,去数说它的不是呢?
这段文字中,作者的目的是。
A.表扬地方政府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所做的努力
B.提出几个典型的地方政府为当地发展所做的贡献
C.批评地方政府好大喜功、不务实的做法
D.批评某些人对地方政府的指责
【答案解析】
1.A。解析:文段说的是这个年轻人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商机,挖掘出其潜在的价值。B、C、D三项都不如A项概括得准确。本题答案选A。
2.A。解析:意图推断题。文段两句话主要说的是人们对法的曲解,因此作者希望对法的认识应该回归正义的本质。判断案情应该严格以事实为根据,因此B项说法错误;C项只是正确认识法的本质的一个方面,不是最佳选项;D项说的是法与情的关系,由本段文字推出过于牵强。
3.B。解析:A、D项都是片面的说法,整个文段要表达的是感情既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同时又具有社会性。因此B项概括全面准确。
4.D。解析:材料提到“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这里的“其实”承上启下,说明“一时一事的得失”不是真正值得烦恼的,真正值得烦恼的应该是“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选项D准确地表达了这个意思。A项没有切中要害。BC项是对“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的片面转述,而这句话的真正涵义是“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也就是说人们应该自己去思考。
5.C。解析:这是一道意图推断题。由文段“似乎也不好意思指责什么”和“据称‘是传承和延续中华文明的千秋伟业’,意义更是大得吓人”可知,作者采取反讽的手法来批评某些地方政府的做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