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7-23 13:08:21

2015江西招警考试行测备考指导:“中国好方法”之矛盾关系

逻辑判断涉及的题型众多,真假话有关的话题在招警行测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这一类型的题目特点一般是在题中告诉你4个或4个以上的信息,但是不告诉你真假,最后告诉你有几句话是真几句话是假,让你推出正确的结论,如果我们按照出题者设定的条件一步一步去推理,那么必定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还可能出错。那么如何快速解决真假话的问题。下面华图教育网为大家介绍一下矛盾关系。
    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矛盾,那么矛盾到底是什么呢?矛盾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矛盾关系是指两个语句或命题之间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不能同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真时,另一个命题必假;不能同假,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假时,另一个命题必真。
    例如:
    “我考试及格了”和“我考试没有及格”互为矛盾
    “所有学生考试都及格了”和“有些学生考试没有及格”互为矛盾
    “所有学生考试都没有及格”和“有些学生考试及格了”互为矛盾
    通过对于矛盾定义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互为矛盾的两个命题必为一真一假,在涉及到真假话问题时,我们就可以从矛盾的角度出发寻找突破口。
    【例1】某单位需要派出下乡扶贫人员1至2人。经过宣传号召,众人纷纷报名。经过一番考虑,领导最后将扶贫人选集中在小王和小张两人身上。大家对最终的挑选结果作了如下猜测:
    (1)小王会被挑选上;
    (2)如果小王被挑选上,那么小张就不会被挑选上;
    (3)只有小王被挑选上,小张才会被挑选上;
    (4)小王和小张都会被挑选上。
    事后得知,这四句猜测中只有一句是真话。
    据此,可以推断:
    A.两人都会被挑选上
    B.两人都不会被挑选上
    C.小王会被挑选上,而小张不会
    D.小张会被挑选上,而小王不会
    【解析】D。根据大家的猜测,我们可做以下表述:
    1、小王; 2、小王→非小张; 3、小张→小王; 4、小王且小张。
    看到这里如果大家知道A→B与A且非B是一对矛盾关系的话,就很容易看出2和4是一对矛盾关系。因为矛盾关系肯定是一个为真,另一个为假,并且题目中的条件是只有一个为真,因此1和3肯定为假。只需要把1和3转换成它们各自的矛盾就可轻松得出答案。1的矛盾是非小王,3的矛盾是小张且非小王。所以得出选小张,不选小王。
    【例2】某仓库失窃,四个保管员因涉嫌而被传讯。四人的供述如下:
    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
    乙:我们中有人作案;
    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
    丁:我没作案。
    如果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则以下哪项断定成立?
    A.说真话的是甲和丁 B.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C.说真话的是甲和丙 D.说真话的是乙和丁
    【解析】B。通过观察甲乙丙丁四人的供述,不难发现甲和乙的供述是矛盾的。再由题目中设定的条件是有两句真话,两句假话。可知丙和丁也是一真一假。我们不妨假设丙的供述为真,丁的供述为假,那么就得出:丁作案了,乙没有作案。带入到甲乙中,就得出甲说的是假话,乙说的是真话。做到这里其实已经得出了正确答案,但是有人说,还有另一种假设呢。现在我们再假设丙说了假话,丁说了真话,那么将丁没有作案带入到丙中“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得出丙也为真,与假设矛盾。
    我们在假设的时候一般是先观察一下,而不是直接随便假设一个,这样可以节约考场上的宝贵时间。
    通过以上例题,可以发现要想秒杀这类题型,我们还需要熟悉矛盾关系的公式:
    1、A→B的矛盾是A且非B
    2、A→非B的矛盾是A且B
    3、非A→B的矛盾是非A且非B
    4、非A→非B的矛盾是非A且B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5江西招警考试行测备考指导:“中国好方法”之矛盾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