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国考行测之判断:真假推理之矛盾关系中的"摩根定律"
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或推理的规则。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属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考察内容。通过对一个人的判断推理能力的判定,能够反映出他对事物的本质及事物之间联系的认知能力的高低。因此,国家公务员考试以及省市公务员考试都会涉及到判断推理能力的考察。在判断推理当中,有一门真假推理的知识板块,是国考中的必考题型,所占比例在10%——20%。许多考生在做真假推理题时,被题干中真真假假的论断绕晕,不知道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选不出正确答案。尤其是针对真假推理当中的一个常考问题——矛盾关系。今天,河北知满天的公考专家将就这一问题进行阐述,为考生进行指导。
逻辑判断中,真假推理的题目做题思路为“首先找关系,关键看其余”,在找关系中,矛盾关系是常考的一种。其中有两组矛盾关系是根据摩根等价定律得来,有些考生不甚了解。摩根等价定律用公式可表示为“-(A且B)等价于-A或-B”“-(A或B)等价于-A且-B”。根据摩根等价定律,可以得到两组矛盾关系,分别为“A且B与-A或-B”“A或B与-A且-B”在真假推理题目的论断中,找到上述两种关系,可确定为矛盾关系,运用矛盾关系的真假特性“一真一假”可确定真假范围。
下面,我们通过几道典型例题为大家做个解读。
【例题】M大学学生小段突患重病,有一同学暗中捐款相助。小段转危为安后,想知道是谁捐款了。他询问了五位同学,分别得到以下回答:
(1)或者甲捐了,或者乙捐了;(2)如果甲捐了,那么丙也捐了;
(3)如果乙没捐,那么丁捐了;(4)甲和乙都没有捐;
(5)丙和丁都没有捐。
实际上,这五位同学的回答中只有一句是假的。据此,可以推出( )
A.丙捐了 B.丁捐了
C.甲捐了 D.乙捐了
知满天专家解析:题干中有若干论断,论断有真有假,属于真假推理的题目,做题思路是“首先找关系,关键看其余”。将论断简单整理,(1)甲或乙;(2)甲→丙;(3)-乙→丁;(4)-甲且-乙;(5)-丙且-丁。分析五个论断可以发现,“甲或乙”和“-甲且-乙”是矛盾关系,即(1)和(4)的论断是矛盾关系,根据矛盾关系的真假特性,可知(1)和(4)的论断中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已知只有一句是假的,即只有一假,那么这个假的论断必然在(1)和(4)当中,其余的(2)、(3)和(5)的论断必然为真。(5)为真,可以得知-丁为真,将(3)否后必否前可写成“-丁→乙”,根据肯前必肯后可得,乙为真,即乙捐款了。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选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