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6-28 04:43:56

2015年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12

1.
    下列句子中语序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
    B.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
    C.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D.他把这次对甘肃沙漠资源进行开发的调研活动当作一次浪漫的旅游
    2.
    ________的批评,像一面优质的镜子,能照出自身的真相;________的恭维,如同歪曲物体的“哈哈镜”,难识庐山真面目。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直截了当 直言不讳
    B.直言不讳 虚情假意
    C.虚情假意 直言不讳
    D.甜言蜜语 虚情假意
    3.
    今人炫耀自己的博学,每每搬出古人,但古人之所以可以在学问上 我们,有一个重要的秘密,那就是:他们心头没有那么多文化垃圾。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蔑视
    B.藐视
    C.轻视
    D.傲视
    4.
    汽车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商品,汽车厂商支持环保事业、进行环保宣传,似乎是理所应当的。环保应当是汽车企业在发展中必须认真考虑的因素,但要求汽车企业没有利润甚至亏损来做环保,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也不会持久。汽车企业在发展的同时采取新的技术措施,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社会发展大趋势,才是长久之策。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A.环保与实现企业利润存在矛盾
    B.发展环保事业应该注重从实际出发
    C.技术革新是解决汽车影响环境问题的关键
    D.汽车企业应在发展的同时充分重视环境保护
    5.2012年全国第二季度GDP较上年周期增长7.6%,创下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中国宏观经济已持续性加速回落,为此,我国应加快转型步伐,结构性减税势在必行,面对外需疲软和内需不济,居民收入分配改革和打破垄断对于稳增长而言迫在眉睫,减少一点国家税收和企业利润,提高居民收入来增加消费将是长远动力。对这段文字主要观点的提炼, />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减税增收是长远动力
    B.分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C.打破垄断减少企业利润
    D.结构性减税势在必行
    1.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的能力。
    A项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 “生产的棉花”;B项中的多重状语语序不当,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昨天,许多老师在休息室里都热情地同他交谈”或“许多老师昨天……”;C项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深刻说明”应照应“理论”,“详细的规定”应照应“政策”。D项语序恰当,表达通顺。
    故正确答案为D。
    2.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成语填空。
    直言不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虚情假意:装着对人热情,不真实。从搭配关系来看,“直言不讳”形容批评,“虚情假意”形容恭维。故正确答案为B。
    3.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近义实词的辨析。
    根据原文推断,作者对古人的学问是持赞赏态度的,因而此空应该填一个褒义词。D项“傲视”可以表示高手“一览众山小”的姿态。“蔑视”、“藐视”、“轻视”均为贬义,填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故正确答案为D。
    4.答案: C
    解析:
    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文段首先提到了一个矛盾:一方面汽车企业应该支持环保,而另一方面,无利润的支持又难以持久。接下来作者指出了这一矛盾的解决方法,“汽车企业在发展的同时采取新的技术措施”,即以技术革新来支持环保。由此可知,材料属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总—分结构,其语意重点在于最后的解决方法。C项表述最符合文意。
    A、B项错误,均未抓住“汽车企业”这一主体词,予以排除;D项为干扰项,只强调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没有提到“技术革新”这一主体词。
    故正确答案为C。
    5.答案: A
    解析: 该文段属于总—分—总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中解决问题是关键。文段首句提出问题“2012我国GDP增长率是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接下来分析问题,尾句“减少税收,提高居民收入”是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关键,所以正确答案是A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5年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