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奇招:把握弹性条件,化解压力危机
公务员面试八大测评要素中的应急应变和情绪控制两大能力往往集中以"压力危机题目"出现,主要考察考生在有压力的状况下思维反应的敏捷;情绪的稳定以及处理问题的周全性。此类题目往往具有突发性、即时性、可控性的特点,要求考生答题时将自身完全置于题目的情境中,在情景中思考,在情景中有所作为。正因为是预设的环境,所以题目中存在诸多的弹性条件,也就是说题目中的情景不是既定存在的而是可以适当变通的。换句话说要做好压力危机题就需要考生们能发现这些弹性条件、拿捏弹性条件的幅度,适当假设条件,缓和、化解矛盾。下面就结合具体的面试题目来加以说明:一:显性弹性条件
【典型例题】如果你负责组织单位的一次会议,会前半小时,你到办公室领取领导讲话材料,发现存放材料的电脑和文件袋都不见了,这时候你该怎么办?(2006年辽宁公务员面试)
【解读】题目中明显给出了前提条件是"会前半小时",那么宝贵的半小时就是解决问题的可控时间,正确解法就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假设半小时内可行的措施,首先善意的假设:是不是其他同事或者工作人员拿走了资料,先尽力寻找,然后再查找有没有其他备份,下策才是告知领导,主动检讨。此类题目的难点就是措施的恰当可行,需要把握题干的弹性条件会议还没有开始而且还有半小时,所以忌讳忽略题干中的时间条件,开始就把问题复杂化。假设的方向遵循解决当下、把握轻重缓急的原则,措施需要先易后难。
类似的题目还有"假如你是某负责人,会议马上要开始了,负责会议材料的同事还没有来,你该怎么办?""还有半小时下班,领导让你发份文件到相关各单位,但一些单位反映文件有病毒打不开,你将如何处理?"
二:隐性弹性条件
【典型例题】群众来咨询政策,你解答后发现与现实有出入,群众执行后会影响生活,你将怎么办?
【解读】此类题目题干条件中时间段的把握是一个关键,"与现实有出入,执行后会影响生活"至少说明两点:一、还未执行,所以不良影响还未产生;二:"解答后发现与现实有出入"表明可能是解读者没有吃透政策精神,解读有误,也可能是群众在理解上存在误读,所以要做的是先理清问题的病因然后"对症下药"。如果有同学未领会到"政策还未执行"这一隐含弹性条件,一味认为不良影响已产生而症源在政策本身,那么势必会导致题目答题方向的偏移以及解决对策的复杂化。
总之遇到压力危机类题目,需要考生冷静、客观、全面的解读题目,注意到题干中的弹性条件,多方假设、善意假设,忌讳钻牛角尖的单线思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