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2山西公考:阅读理解习题演练(32)
1.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以上文字告诉我们( )。
A. 过犹不及
B. 伟大的人也有缺点
C. 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人们的不耐烦或反抗心理
D. 做人做事要懂得适可而止
2. 大学生就业难,有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方面的因素,但与此同时,高校培养方式不合理、专业设置不科学也难辞其咎。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通病。不少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没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而是盲目追求大而全、综合学科设置。
对本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B. 高校培养和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C. 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通病
D. 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C【解析】主旨概括题。本文讲述了马克吐温先生对牧师的演讲从感动到愤怒,从准备捐钱到最后反拿钱的变化过程,反映了物极必反的道理,C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A项和D项不是最佳表述;B项观点是对文字的错误理解。
2. B【解析】典型的主旨概括题。本题较为简单,注意对关键词的把握。文段中提到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另外是高校培养和专业设置不合理,并通过“但”转折,强调了后者难辞其咎,接下来对其展开论述。故对后者原因的阐述是本段文字的重心。因此本题正确答案选B。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