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6-28 04:11:09

2013河南省考行测辅导:理解型片段阅读题讲解

细节理解型题目与词句理解型题目,是公务员考试的重点考查题型,每年都按一定比例出现,因此掌握这两种题型对于整个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来说非常重要。针对此项题目做出精确讲解。
    一、细节理解型题目
    细节理解型题目考查的是考生根据材料查找关键信息及重要细节、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材料原意是否一致等的能力。掌握这一题型,需要知道细节理解型题目的七大常设陷阱。
    1.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指的是命题人依据材料中的某一信息,凭空捏造出相似的信息作为选项以迷惑考生。
    【主要表现】 选项涉及的某个概念、问题或结论在原文中并没有提及,尤其是当选项出现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时,一般原文并未对它们进行比较。
    2.颠倒黑白
    “颠倒黑白”是将正确的说成错误的,错误的说成正确的一种设错陷阱。
    【主要表现】 利用材料信息错综复杂的特点,在选项中将材料明确表示正确(错误)的信息予以否定(肯定)。
    3.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命题人将题干中的词语偷换成一些相似的词语,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的一种设错方式。
    【主要表现】 多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通过对词语张冠李戴来迷惑考生。
    4.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指以个别事物替代一类事物或以事物的部分特征替代整体特征的一种设错方式。
    【主要表现】 多通过更改主语或混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扩大范围来迷惑考生。
    5.混淆时态
    “混淆时态”是指将还没有发生或未实现的说成已经发生或实现的,将可能的说成必然的,将不肯定的说成肯定的一种设错方式。
    【主要表现】 “已然”与“未然”、“可然”与“必然”的互换。
    6.逻辑混乱
    “逻辑混乱”是指选项中两个事物的逻辑关系与原文不符。
    【主要表现】 因果混乱、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混淆、选择关系与并列关系的混淆。
    7.推断错误
    “推断错误”是指选项在文段提供的信息基础上进行了错误推断。
    【主要表现】最常见的错误为过度推断作者意图。
    【例题1】据报载,著名物理学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斯蒂芬?霍金宣布他已放弃对“万有理论”(Theory ofEverythimg)的追求。过去他认为人们很快就能找到一个至少能在原则上描述、预测宇宙中所有事物的终极“万有理论”,而现在他认为,人们永远都获得不了这样的理论;因为根据数学中的“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这样的理论根本就不可能有。
    根据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任何一种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
    B.“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比“万有理论”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
    C.追求真理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D.霍金过往对“万有理论”的追求显示了人们不竭的探索精神
    解析:B项属于无中生有。作者并没有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和“万有理论”做比较,就更谈不上何种理论更接近事物的真相。
    【例题2】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
    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西方注重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则倾向于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中西方的“差异”是对立的,不相互调和,二者都难以为继
    C.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
    D.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的目的
    解析:B项颠倒黑白。由原文“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可知,中西方的“差异”并非对立的、不可调和的,而是可以“互补”并达到和谐的,且“难以为继”的说法无法从文中推知。
    【例题3】大袋鼠是一种奇特的动物,它们平时在原野、灌林丛和森林地带活动,靠吃草为生,它们过群居生活,但没有固定的集群,常因寻找食物而汇集成一个较大的群体。老鹰、蟒蛇和人们都要捕捉袋鼠,然而对袋鼠最大的危害莫过于干旱,幼小的袋鼠会死亡,母大袋鼠会停止孕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袋鼠一般不会单独行动
    B.大袋鼠常聚集在一起寻找水和食物
    C.威胁大袋鼠最严重的是干旱
    D.遭到干旱,袋鼠都会死亡
    解析:D项属于典型的以偏概全。由文段中“幼小的袋鼠会死亡,母大袋鼠会停止孕育”可知D项“袋鼠都会死亡”丢掉了“袋鼠”前的修饰词“幼小的”,将部分变成了整体,扩大了主体的范围。
    【例题4】人有一种记忆叫免疫记忆。人的血液中有着极少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它们生存的时间极短,主要职能是尽量多地消灭人体的敌人。淋巴细胞对侵入血液中的细菌或者简单有毒物质做出快速反应,生成抗体,把有害物质粘住,不让它们进入其他器官。而消灭来敌的重任则落在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头上,这些细胞能够毫不费力地区别外来细胞,能够把它们记住并把记忆保留下来。人一旦得过麻疹或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对上面文段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血液中的吞噬细胞的主要职能是消灭侵入人体的外来细胞
    B.淋巴细胞生成的抗体能够把侵入血液中的有毒物质粘住,并阻止它们进入其他器官
    C.人的血液中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
    D.人具有免疫记忆,若得过麻疹和猩红热后,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解析:D项将原文“人一旦得过麻疹或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中的“或”偷换成了“和”,混淆了选择关系和并列关系。
    二、词句理解型题目
    词句理解型题目考查的是考生对文段中含有特定意义的词语、句子的理解。二者之间有本质的不同。
    1.语境分析法
    从语境角度去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主要要学会联系上下文、联想文段背景、把握标点提示。
    (1)联系上下文
    在词句理解型题目中,所考查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常常是对其本身的含义进行引申,或是临时被赋予更为深刻的含义,这时必须通过将词语或句子放至整个文段中,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进行分析。
    (2)联想文段背景
    每一个文段都有自己的写作背景,因此在解答词句理解型题目时,可结合相关背景知识来判断词语或句子的含义,也就是所谓的“由事及义的联想”。“事”是与词句理解相关的种种事实,了解这些事实有助于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
    (3)把握标点提示
    在词句理解型题目中,有些标点本身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能够指引我们在文段中找到词语或句子的准确含义。冒号、破折号在句中一般起注释作用,其后的内容是解释说明的内容。因此,若在所考查的词句后面出现了冒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要加以重视。
    【例题1】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文中“流弊”具体指的是( )。
    A.像走熟路那样使用联想 B.误用联想意义
    C.用字太俗滥 D.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解析:本题答案为D。“流弊”指相沿下来的弊端。题目问“流弊”的具体所指,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判断。文段说的是联想起于习惯,而习惯喜欢走熟路,而熟路走的人多,越走越平滑俗滥,从而导致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由此可知,文中“流弊”具体指的是“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即选项D。A项“像走熟路那样使用联想”比较空泛,没有点明“流弊”。B项在文中的位置是在“流弊”之前,是“流弊”产生的原因,不是所指内容。C项,由“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可知,“用字太俗滥”是举的例子。
    【例题2】鲁迅先生在民国十四年曾经说过:“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我觉得仿佛就没有所谓中华民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华民国不只是一个空招牌
    B.国民革命之后社会并没有多少真实的进步
    C.国民革命之后,君主专制制度依然存在
    D.老百姓被奴役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
    解析:本题答案为B。由题干可知,鲁迅先生所说的是辛亥革命(即文中“国民革命”)之后的事情。分析背景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因此C项说法是不正确的。根据常识判断,A、D两项说法也不正确。故B为正确答案。
    2.修辞提示法
    在词句理解型题目中,有些词语或句子会运用修辞手法,这时在理解词句含义时结合修辞手法的特点来分析,对解题助益良多。
    词句理解六辞格,喻象反双借与对。
    比喻关键找本体,象征则要看对象。
    如果理解反语意,褒贬互换要记牢。
    双关你要想一想,到底它双的是啥?
    借代种类有很多,抽象意义最常考。
    对比要比比变化,还可已知推未知。
    【例题3】 社会上的各种传言和议论,有的是无中生有,有的是空穴来风,我们要善于思索和分辨。
    文中“空穴来风”的意思是( )。
    A.有洞穴没有风进来,比喻无原由的事
    B.有洞穴就有风进来,比喻事情不是完全没有原由的
    C.好像洞穴中的风一样飘忽不定,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D.好像洞穴中的一股风,它是朝着某个方向吹去的
    解析:本题答案为B。很多考生望文生义,容易错选A。但如果能从修辞手法入手,即使不知道“空穴来风”的意思,也可以选出正确答案。由“各种”、“有的……有的……”以及“分辨”可知,原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也就是说两个“有的”为矛盾对立的双方。由此可推断出:“空穴来风”的意思与“无中生有”相反。而“无中生有”的意思很好理解,即把没有的说成有,凭空捏造,毫无原由。四个选项中与此意思相反的只有B。
    3.层次划分法
    从句子结构入手分析,主要针对的是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题目。所谓从句子结构入手分析也就是常说的划分句子层次。一般而言,在词句理解型题目中,划分句子层次只要抓主干(主谓宾)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不需要仔细划分句子层次,只需理清各分句间的关系,就可以迅速得出答案。
    【例题4】最初的人类,为了寻找足够的食物,经常过着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漂泊到一个地方,即随便找个临时夜宿处。这种时常迁徙但又随遇而安的居住方式,应当视作人类从巢居形式进入穴居形式之前所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
    对文中“过渡阶段”的概括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为了寻找食物,经常过着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
    B.人类寻找食物找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住下来
    C.漂泊到什么地方,即随便找个临时夜宿处
    D.时常迁徙但又随遇而安的居住形式
    解析:本题答案为D。“过渡阶段”所在原句为“这种时常迁徙但又随遇而安的居住方式,应当视作人类从巢居形式进入穴居形式之前所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删掉用作修饰的词语,剩下的主干为“居住方式视作过渡阶段”,由此可快速锁定答案为D。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3河南省考行测辅导:理解型片段阅读题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