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公共基础备考:巧解哲学题
公务员公共基础备考:巧解哲学题在公共基础各门学科中,哲学是最容易感觉已学会又最不容易把题目完全做对的一门学科。原因在于哲学原理比较抽象,不像其它学科通过强化记忆即可把握,学员们虽然大都受过高等教育,但实际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员,在短期内有较大的提高确有些困难。哲学的关键在于对基本论点和原理的正确理解和具体运用。
目前各类考试以选择题为主要题型,对哲学基础知识的考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考察考生对基本论点和原理的把握。
此类真题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
1.显性错误包括观点错误、概念混淆、逻辑或语言错误三类。如下题:
例1:“我国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一判断的哲学依据是( )。
A.事物的根本矛盾没有变化,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B.事物的基本矛盾没有变化,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化,次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生了变化
解题:在上述四个选项中,A项中的“根本矛盾”与“主要矛盾”其实为同一概念,属逻辑错误。在B项中,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应该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目前并没有发生变化,因不符事实,属观点错误。D项将矛盾内部两个方面的概念,混为一件事物的主次矛盾,不但概念混淆,而且观点错误。故C项正确。
例2:下例选项中,正确揭示意识本质的是( )
A.意识能够产生,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B.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来自客观
D.意识是人脑对世界的反映
解题:在上述四个选项中,A项属于逻辑和语言错误,因为不能把自然和社会因素割裂为两种因素来确定意识产生的可能,它们并非并列关系,而且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未有“自然因素”之类的模糊提法。B 项属概念混淆。意识的本质并非意识的来源;C项属观点错误。因为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但形式只能是主观的,否则陷入客观唯心主义。只有D项符合。
相对说来,观点和语言逻辑错误是一般容易做出正确选择,但概念判断往往容易出现失误。如“物质的唯一特征”与“物质的根本特征”,一个是“客观实在性”,一个是“运动”。此类概念往往容易混淆。此外还要注意“概念陷阱”,如“大脑是思维的器官”,“货币不是商品”等等。这类题看似正确,加之时间紧迫,考生往往疏忽对题目的认真审阅而轻易作出错误的判断。故此,要求学生对概念的把握必须准确、严密。在复习中须牢牢掌握容易出现概念混淆的知识点,并加以强化训练。
2.隐性错误表现在不符题意(或称‘异花接木’)。这类题的特点是观点、逻辑和语言的表述上没有错误。此类题往往因为其表述正确而被误选,相对于显性错题有更大难度。如下题: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推行了“从摇篮到坟墓”覆盖全社会的高标准、广福利的社会制度,并显示了稳定社会,发展生产的成效。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高额的社会费用带来一系列麻烦,如:政府财政困难,公民税赋增加以及工作效率降低。这表明(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C.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D.事物的变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解题:上述四个选项的判断其实都没有错误。应选哪一项呢?首先须仔细阅读原题,找出其中与选项观点相符的关键词。A项只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原题中虽然反映了社会存在的诸方面变化,但没有出现有关社会意识的关键词,更没有涉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项提出了思想路线的基本原则,但原题只是表述了现象,并没有出现对这些现象采取如何对策和有关思想路线的关键词;D项只提出了事物发展基本状况的基本程序,但原题中并无涉及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的关键词。B项作为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绝对性的哲学命题,符合了原题表述的社会这一制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出现新的社会问题的客观现象。
对于隐性错误题,除了具有对基本原理、观点、概念准确把握这些基本功外,特别注意要反复认真地阅读原题、把握题意,从中找出最切合的关键词。对于阅读能力较差的学员,更注意不要轻易下笔,仔细审题后再作出选择。
二、考察考生对基本原理、观点的实际运用。
此类题往往用一句名言,或一个论点。让考生在列出的几个哲学原理、关系或观点的选项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如下题:
例1: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既强调统一思想,顾全大局,又鼓励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形成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有( )。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C.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解题:从上述原题的关键词可看到,“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既……,又……”表达了兼顾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的思想。而且:在“因地制宜”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因地制宜”的意思,恰好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故选AB项,C项只反映了一个事物发展过程中内部矛盾与外部条件的关系;D项只是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在原题找不到相应的关键词,故排除。
例2:经过二十多年的现代化建设,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体现了( )
A.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C.物质运动和时空不可分割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解题:从原题的关键词看:“经过…,达到…”,表达了事物发展的一个运动过程;而 “仍然是…”,则表达了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相对静止(相对稳定)状态。符合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故D项正确。而A、B项只是关于世界的本源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C项指出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割裂的关系。它们与原题没有关系,也找不到相应的关键词。
原理运用题,主要是考察学员对哲学基本原理、观点的实际运用,该类题在近几年考试中出现较多。答好该类题的关键在于对哲学体系、框架上的整体把握。既要注意各个原理、观点之间的联系,更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防止张冠李戴。在复习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微观上学习某个哲学原理和观点,还要能将所学知识贯通起来,学会区别各原理、各观点的不同哲学含义和它们的实际运用。
根据对真题的研究,对于哲学基础较差的学员,特别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对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准确、严密,这是个基本功问题。
二、审题要仔细,特别对隐性题,不要轻易下笔,要认真阅读原题,找关键词。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
三、注意对哲学体系和框架的整个把握,从中掌握各原理、观点的哲学含义;加强对各原理、各个观点在实际运用中的训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