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6-28 03:43:36

2013年辽宁公考行测备考:言语理解(11)

1.人类的大脑细胞具有_______的抵抗癌症的能力,不但可以调节人体免疫系统能力,还能_______肿瘤细胞的生长,人类实现自主抗癌不再是幻想。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显著 减缓 B.潜在 遏制
    C.轻微 压迫 D.优异 阻止
    2.下列选项中,每组读音一致的是:
    A.强求/牵强 纤夫/纤尘不染 来日方长/拔苗助长
    B.宿仇/宿将 落笔/失魂落魄 差可告慰/差强人意
    C.解嘲/押解 蹊跷/另辟蹊径 一脉相传/名不虚传
    D.卡片/关卡 度量/置之度外 方兴未艾/自怨自艾
    3.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该信用社大力支持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重点向特色化、优化、技术化农户优先发放贷款。
    B.通讯日渐发达,手机几乎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但使用量增加之后,关于手机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C.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产业的集团化,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D.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4.通过广告,企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调节和刺激,尽管如此,企业在根据对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容量的预测而制定生产计划时,仍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产品能否得到消费者的最终认可还是一个未知因素。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A.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广告来化解新产品销售方面的风险
    B.一个企业可以有效地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调节
    C.一个企业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认可
    D.一个企业最好以直销方式直接把产品提供给消费者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5-9题。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泉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到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拆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
    5.文中提到“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旨在说明:
    A.地震的表现即地面的破坏 B.地震首先破坏地面建筑物
    C.地震灾害后的主要表现 D.地震带给人类巨大的伤害
    6.属于地震“次生灾害”的是:
    A.桥梁断裂 B.管道破裂 C.山体滑坡 D.通讯中断
    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的是:
    A.地震中道路旁出现的地裂缝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关
    B.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横波产生的大振幅晃动
    C.地震中发生的火灾很可能是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
    D.地震中喷沙冒水的现象也是地震晃动产生的结果
    8.下列说法符合文章的是:
    A.地震极震区的人首先必定感受到上下跳动
    B.山区发生地震就会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
    C.地震造成地形的改变既有隆起也有下降
    D.地震崩塌的山石往往在山下形成地震湖
    9.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是:
    A.地震产生的原因 B.地震的次生灾害
    C.地震的各种现象 D.地震造成的危害
    10.下列选项中,英语是其国家或地区的官方语言之一的是( )。
    A.印度、新加坡、南非
    B.澳大利亚、香港、芬兰
    C.美国、丹麦、津巴布韦
    D.新西兰、瑞士、菲律宾
    1.【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常用词语搭配问题。从题中可以看出“优异”与“能力”不搭配,排除D;“压迫”与“生长”不搭配,排除C;“减缓”与“生长”不搭配,排除A。B项为正确选项。
    2.【答案】B。解析:A项中“纤夫”应读为(qiàn),“纤尘不染”应该读为(xiān),“来日方长”应读为(cháng),“拔苗助长”应读为(zhǎng),排除A。C项中“解嘲”应读为(jiě),“押解”应读为(jiè),“蹊跷”应读为(qī),“另辟蹊径”应读为(xī),所以排除C。D项中“卡片”和“关卡”分别应读(kǎ)(qiǎ),“度量/置之度外”都读(dù),“方兴未艾”和“自怨自艾”分别应读(ài)(yì)所以排除D,选B。
    3.【答案】C。解析:A中“重点”和“优先”语意重复;B中“不可缺少”和“必需”语意重复。D句式杂糅。“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个句子可以拆分为两个句子。“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的作用。”和“同时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两个句子表达同一个意思,但不应该杂糅在一起。正确答案是C。
    4.【答案】 C。解析:材料以广告的有限作用衬托出“产品能否得到消费者的最终认可”对企业成功与否所起的关键性作用。选项C符合材料的主要意思。
    5.【答案】B。解析:找到文中第一段最后一句话,说的是“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紧接着举了唐山地震的例子。因此,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进一步说明“地震首先破坏地面建筑物”,故应选B。
    6.【答案】C。解析:次生灾害一般是指地震强烈震动后,以震动的破坏后果为导因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由“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可知引起后面的属次生灾害,所以C符合。ABD都可由地震直接造成,不属次生灾害。因此本题选C。
    7.【答案】A。解析:找到文章第二段中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泉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可知道路旁出现的地裂缝并不都是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关的,A项的说法过于绝对,与文意不符。BCD三项均能从文中推出。因此本题选A。
    8.【答案】C。解析:文中第一段提到“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可知只是有时,并非必定首先感受到上下跳动,故A项与文意不符。同理,文章最后一段也只提到“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并非一有地震就造成,所以B项也不符文意。D项则把文中的“上游”说成了山下,也与文意不符。由“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一句可知,C项符合题意。本题选C。
    9.【答案】C。解析:文章中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中心句都是首句,即“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和“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A项只提原因,明显是片面的。B项次生灾害只在文章倒数第三句稍有提及,所以也不是文章主要讨论的问题。D项侧重于“危害”,但仔细审读文章可知,文中并不仅限于论述“地震造成的危害”,还包括“地震对自然界景观的影响”,包括纯粹的地质景观的变化,这些是不能用“地震造成的危害”简单概括的。综合比较可知,C项中的“地震的各种现象”更为合理。故本题选C。
    10.【答案】A。解析:南非的官方语言有11种,其中包括英语;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都是新加坡的官方语言;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印度的官方语言。所以答案选A。B项中芬兰的官方语言为芬兰语和瑞典语,C项中丹麦的官方语言为丹麦语,D项中瑞士的官方语言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及拉丁罗曼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3年辽宁公考行测备考:言语理解(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