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6-28 03:24:20

2012安徽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演绎推理技巧

2012安徽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演绎推理技巧(一)
    公务员演绎推理(逻辑判断)测试中,智力测验试题屡见不鲜。面对试题,若不能确定题干条件的真、假时,“假设”是重要方法。请看试题:
    试题1.甲说乙说谎,乙说丙说谎,丙说甲和乙都说谎,以下正确的说法是()。
    A. 甲和乙诚实,丙是说谎者B. 甲和丙说谎,乙是诚实者
    C. 乙和丙说谎,甲是诚实者D. 乙和丙诚实,甲是说谎者
    题干给出的三个条件没有一个是确切的,要运用假设辅助解答。假设的思路是:假设某个条件为“真”的推演无矛盾,即假设成立,那么这个“假设真”就是确定的真条件或答案了。若“假设真”的推演出现矛盾,就可断定这个条件是“假”的,“条件假”也是确定的条件或答案。我们运用假设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
    (1)根据题干三个条件,假设甲诚实,那么乙就是说谎者;乙是说谎者,则丙诚实;若丙诚实,则甲和乙都是说谎者,这个推演结果与我们的初始假设“甲诚实”不一致(矛盾),于是可定论:甲不诚实。
    (2)从定论“甲不诚实”,可推知乙诚实;从乙诚实,推知丙说谎;从丙说谎,推出甲和乙不都说谎(乙诚实),推演结果成立,结论是:甲和丙说谎,乙诚实。答案为B.
    解析上述类型试题,关键把握三点:
    第一,题干中没有确定的条件,这是运用假设对策的直观特征。
    [提示]凡属“如果A,那么B”类的假言条件和“A不是B”类的否定条件,都是没确定的条件。
    第二,倘若假设为“真”不成立,则果断断定其必“假”,这是假设的要点。
    第三,对“‘真’不成立”要严格定义,即:有证据证明“真”一定是不可能的。
    素朴思维中,在假设“真”不成立(矛盾)的结果面前,也不敢断定其为假,往往会影响推理连贯性。
    还有些条件不确定的试题,对题干条件或对备选项运用假设法,都可快速得到答案。如:
    试题2.(山东2008-88)已知:①只要甲被录取,乙就不被录取;②只要乙不被录取,甲就被录取;③甲被录取。已知这三个判断只有一个真,两个假。
    由此推出()。
    A. 甲、乙都被录取B. 甲、乙都未被录取
    C. 甲被录取,乙未被录取D. 甲未被录取,乙被录取
        [解析]
    第一种方法:对题干条件做“假设”分析。
    (1)题中提示:三个判断一真两假。分析①②两个判断都是要么录取甲而不录取乙;要么录取乙而不录取甲,究竟录取谁却不能确定。但两者语义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真或假”也必然相同。假设两者“同真”则不合题义(题:只有一真),即可推知①②两判断都假。
    (2)剩余的判断③“甲被录取”就是真的。
    (3)根据“甲被录取”真,又知道①②都假,可推出:乙也被录取。正确答案为A.
    第二种方法:对选项做假设分析。
    (1)假设选项A“甲、乙都被录取”是正确答案,则③“甲被录取”就真。而①、②都说“只能录取一个”皆假。A项刚好符合“一真两假”的题义。假设成立,正确答案A.
    在应试实战中,通过假设确定选项A已经符合“一真两假”,就果断选择A,若再分别验证其他选项,则不仅影响解题效率,也没有意义。如果验证,情况如下:
    (2)假设B“甲、乙都未被录取”正确,就构成三个判断都是假的。
    首先推出③“甲被录取”为假;再推出②“只要乙不被录取,甲就被录取”也假;同理,最后根据“甲没被录取”从②逆否推出“乙被录取”还是假。 B项与题干相悖。
    (3)假设C项正确,则三个判断都是真的,C也不行。
    (4)假设D项正确,则①②都真。D也不行。
    有些题,题干条件有些啰嗦或干扰,需要对题干条件整理后再假设,如:
        试题3.一位哲学家到陌生城市的智慧酒店住宿。在一个十字路口,没有路标,但在可去的路上有三个路牌。他知道去酒店的路和路牌上的真话都是唯一的。
    ①向东的路牌上写:此路可通智慧酒店。
    ②向南的路牌上写:此路不通智慧酒店。
    ③向北的路牌上写:那两个牌子的话都真。
    哲学家径直走到智慧酒店,他走的路是()。
    A. 向东的路B. 向南的路
    C. 向北的路D. 向西的路
      [解析]
    (1)题中条件:去酒店的路和路牌上的真话都是唯一的。
    条件③向北的路牌上写:那两个牌子的话都真。
    既然题干申明“真话是唯一的”,条件③的向北路牌又说“两个真”,因此,向北路牌是假的,剩余东、南两路牌就是一真一假!经过整理,复杂情况简化了。
    (2)因为“东、南”路牌的真假不能确定,所以,需要运用假设。
    (3)假设“东路牌”(通酒店)为真,那么“东路”就通酒店;而南路牌(不通酒店)为假,则也通酒店。两路都通酒店与题矛盾,“东路牌”为真不成立了,即“东路牌”假、南路牌真!
    (4)从断定“东路牌(通酒店)假”推演:则“东路”不通酒店,再从“南路牌(不通酒店)真”推演,则南路也不通酒店。结论:排除“东和南”,只有“向北的路”通酒店(只有可去的路上有路牌,不考虑向西的路)。答案C.
    假设方法在解析其他类型的测试中,应用亦非常广泛。全国各地试题变化灵活。备考可参考本书稍后介绍的多种试题类型和习题。
    [点拨]快读:题中条件不明,不必再读多遍;
    快解:设真不成则假,设真成立立断(当机立断是结论甚至就是答案)。

gwysix 发表于 2017-6-28 03:32:36


      2012安徽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演绎推理技巧(二)
    智力测验试题中,当题干给出某个确定条件时,要把这个既定条件做为解题的开端,搜索与其相关的条件切入推演。然后,把推演的结果再作为确定条件,继续寻找相关条件再推,丝丝入扣,直至水落石出。这样的方法称作“关联推演法”。请看试题:
    试题4.某宿舍有甲、乙、丙三人,一个出生在北京市,一个出生在上海市,一个出生在广州市,他们所学的专业,一个是金融,一个是管理,一个是外语。已知:
    ①乙不是学外语的。
    ②乙不出生在广州市。
    ③丙不出生在北京市。
    ④学习金融的不出生在上海市。
    ⑤学习外语的出生在北京市。
    根据上述条件,可推出甲所学的专业是()。
    A. 金融B. 管理C. 外语D. 推不出
      [解析]
    (1)问:甲所学专业?题干中确定的条件只有:⑤学习外语的出生在北京市;
    (2)与条件⑤相关的词项是:外语、北京。
    (3)条件中涉及“外语”和“北京”的是①和③。
    (4)根据条件①知道“乙不学外语”,根据条件③“丙不出生在北京市”推知丙也不学外语。既然乙、丙都不学外语,于是推出:甲学外语。答案C.
    [提示]确定条件是指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的条件。
    如: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北京人是翻译。
    凡属假言命题或否定命题,都不是确定条件。
    如:若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则北京人是翻译;
    上海人不是医生。
      试题5.张、王、赵三人在一个部门工作,其中一人是局长、一人是书记,还有一人是工程师。已知:王、赵的个头比工程师高,书记的个头比王矮,张和书记不一样高。由此可见()。
    A. 张是局长,王是工程师,赵是书记B. 张是工程师,王是局长,赵是书记
    C. 张是局长,王是书记,赵是工程师D. 张是书记,王是局长,赵是工程师
        [解析]
    (1)从确定条件“王、赵的个头比工程师高”,推出工程师:-王,-赵=张;
    (2)对照选项,只有B正确。答案B.
    试题6.(江苏2006A类-60)某商务公司中,晓华、光子和龙生担任着经理、副董事长和会计的职务(但不一定是上述顺序):已知副董事长是个独生子,钱挣得最少;龙生与光子的姐姐结了婚,钱挣得比经理多。由此可见()。
    A. 晓华是经理,光子是副董事长B. 光子是经理,龙生是副董事长
    C. 龙生是会计,晓华是经理D. 晓华是副董事长,龙生是会计
        [解析]
    (1)题中能确定的条件是:副董事长是独生子,钱挣得最少;
    (2)与“独生子”或“挣钱”相关的条件是:光子有姐姐、龙生钱不最少,即推知光子和龙生都不是副董事长,那么副董事长就是剩下的“晓华”。
    (3)对照选项:只有D项符合推断。答案D.
    [提示]每推演出一个确定的结论,都要搜索选项对照,力争尽早完成解答。应试实战中,只要依据某一步得出的结论能断定选项,即停止推演,不提倡尽善尽美地把所有结论都推演出来。如上题中“谁是会计”、“谁是经理”就无需再推断了。
    试题7.艾森、史蒂芬、诺曼三名运动员分别来自英国、法国和俄国,其中一个擅长武术,一个擅长击剑,一个擅长拳击。
    已知:
    ①艾森不是擅长击剑的,史蒂芬不是擅长拳击的。
    ②擅长击剑的不是来自法国。
    ③擅长拳击的来自英国。
    ④史蒂芬不是来自俄国。
    由此可知()。
    A. 艾森擅长拳击,史蒂芬擅长武术,诺曼擅长击剑B. 艾森擅长武术,史蒂芬擅长击剑,诺曼擅长拳击
    C. 艾森擅长武术,史蒂芬擅长击剑,诺曼擅长拳击D. 艾森擅长拳击,史蒂芬擅长击剑,诺曼擅长武术
        [解析]
    (1)确定的条件是③“擅长拳击的来自英国”,寻找相关的是条件①,推出:史蒂芬=-英国(负号表示“否定”,读“非”)。
    (2)接续与“史蒂芬”相关的是条件④。根据条件④“史蒂芬 = -俄国”和以上推出的“史蒂芬=-英国”,即推出:史蒂芬=法国。
    (3)再找到与法国相关的条件②。根据②“击剑=-法国”,推出:
    史蒂芬=-击剑,-拳击=武术,即:史蒂芬擅长武术。
    (4)对照选项,只有A符合。
    [点拨]快读:发现确定条件,搜索与其相关;
    快解:绕过其余干扰,连续推出答案。
    相关推演法在演绎推理中亦有广泛应用。读者应重视对“相关推演”能力的演练,备考可参考本书稍后篇章中介绍多种试题类型和习题。

gwysix 发表于 2017-6-28 04:47:02


        2012安徽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演绎推理技巧(三)
    各地公务员考试中,都有这种类型的试题:
      试题8.(北京2008-35)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个会游泳。甲说:“我会”,乙说:“我不会”,丙说:“甲不会”。如果这三句话,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会游泳的是()。
    A. 甲B. 乙C. 丙D. 无法判断
    这类试题中的条件都没有确定,但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这就是典型的利用矛盾解析的试题。历年至今,“矛盾”类试题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反复出现。解析这类试题,关键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
    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那么,无论只有“一真”或只有“一假”的情况,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于矛盾命题中,其余命题的真、假就完全明确了。如:在只有“一真的”情况下,这个“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题就都是假的无疑;反之亦然。
    掌握了这些常识,就可以用“锁定”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
    (1)题中“甲说‘我会’”和“丙说‘甲不会’”矛盾,必有一句真、一句假。在只有“一句真”的条件下,真话就在甲、丙二人间,剩余的乙肯定是假话。
    (2)从乙的假话“我不会”推知:乙会游泳。答案为B.
    同样思路,请看广东试题:
        试题9.(广东2008-76)在向南方雪灾受灾地区的捐款活动中,某慈善组织收到一笔10000元的匿名捐款,该组织经过调查,发现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当中的某一个捐的。慈善组织成员对他们进行求证时,发现他们的说法相互矛盾:
    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
    乙说:我估计这钱肯定是丁捐的。
    丙说:乙的收入最高,肯定是乙捐的。
    丁说:乙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
    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捐款者呢?()
    A. 甲B.乙C. 丙D. 丁
        [解析]
    (1)题中乙和丁说话矛盾,四人唯一的真话在两者中,其余二人的话都假。
    (2)从甲的假话“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即刻推出:钱是甲捐的。正确答案为A。
    在增加难度的“矛盾”试题中,往往出现“两真、两假”条件,这就不仅要利用矛盾,还要结合假设才能快速解答。如:
        试题10.四名潜水队员是好朋友,预测他们参加深海探察预选情况:
    张东:我估计咱们四个人谁也没有条件入选。
    刘霞:别人条件再强,我看咱们几个也能有入选的。
    大勇:这次深海探察不能一个女队员没有啊!刘霞和晶晶最少能入选一个。
    晶晶:是啊,我条件合格,应该入选。
    最后证明其中有两人猜对了。实际情况是()。
    A. 张东猜对,没人入选B. 刘霞猜对,大勇入选
    C. 大勇猜对,刘霞入选D. 晶晶猜对,晶晶入选
        [解析]
    (1)这四个好友,两人猜对、两人猜错。
    (2)张东和刘霞的猜测有矛盾。
    张东:四人都不能入选。
    刘霞:我们有人入选。
    张东和刘霞两人矛盾,必然一个猜对、一个猜错。剩余大勇、晶晶两人中也无疑一个猜对、一个猜错(因为有两个对、两个错)。
    (3)以上只找到一对矛盾,推理线索似乎中断了。“条件不确定,假设是关键”。在条件不明确的情况下,运用假设。因为已经推出“大勇和晶晶”一对、一错,假设“晶晶猜对”(晶晶入选),那么,大勇也猜对了(刘霞、晶晶最少选一个),这与一对、一错不符。因此,晶晶猜对不成立,即:晶晶猜错了(她没入选),大勇猜对了。
    (4)根据大勇猜对(刘霞、晶晶最少选一个),推出刘霞入选了。
    答案为C.即:大勇猜对,刘霞入选。
    [点拨]快读:遇到真假变化,不必详读分清。
        快解:揪出逻辑矛盾,剩余真假自明;
    倘若真假未明,辅助假设可行。
    矛盾分析,在解析其他类型的测试中,亦有广泛应用。逻辑矛盾形式有一定的量(复合矛盾、量化矛盾、模态矛盾等),全国各地试题变化灵活。备考可参考本章稍后介绍的直言命题推理、模态命题推理、矛盾律、排中律综合解析部分的有关常识和各类习题。

gwytwo 发表于 2017-6-28 06:02:32


        2012安徽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演绎推理技巧(四)
      试题11.(北京2008-33)高中同学聚会,甲、乙、丙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出了一些成绩,成为了教授、作家和市长。另外:
    ①他们分别毕业于数学系、物理系和中文系。
    ②作家称赞中文系毕业者身体健康。
    ③物理系毕业者请教授写了一个条幅。
    ④作家和物理系毕业者在一个市内工作。
    ⑤乙向数学系毕业者请教过统计问题。
    ⑥毕业后,物理系毕业者、乙都没再和丙联系过。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丙是作家,甲毕业于物理系B. 乙毕业于数学系
    C. 甲毕业于数学系D. 中文系毕业者是作家
        [解析]
    (1)根据题中多个已确定条件可直接排除选项。
    据条件⑤“乙向数学系毕业者请教”,排除B项:乙毕业于数学系。
    据条件⑥“物理系毕业者、乙没和丙联系过”推出:甲 = 物理系,排除C项:甲毕业数学系。
    据条件②“作家称赞中文系”排除D项:中文系毕业者是作家。
    (2)排除B、C、D后,答案为A
    排除法除用于对照排除选项外,还可用于排除多余的条件。多余的条件具有很强的干扰性。把独立无关联的条件分离出去,肃清干扰,看似复杂的问题会骤然简明。如:
    试题12.宿舍住着四个研究生,分别是四川人、安徽人、河北人和北京人。他们分别在中文、国政和法律三个系就学。其中:
    ①北京籍研究生单独在国政系。
    ②河北籍研究生不在中文系。
    ③四川籍研究生和另外某个研究生同在一个系。
    ④安徽籍研究生不和四川籍研究生同在一个系。
    以上条件可以推出四川籍研究生所在的系为哪个系?()
    A. 中文系B. 国政系C. 法律系D. 中文系或法律系
        [解析]
    (1)文中“四个人”对应“三个系”,而条件①中“北京籍研究生单独在国政系”是无关联的孤立条件,排除这个条件,就简化为“三个人”对应“两个系”。即:“四川、安徽、河北”研究生对应“中文、法律”系。
    (2)根据条件②“河北籍研究生不在中文系”推出:河北人在法律系。
    (3)根据条件③和条件④推出四川人和河北人在一个系,因此:四川人在法律系。
    答案为C.
        试题13.张、王、李、赵4人分别会钢琴、竖琴、长笛、小号四种乐器中的两种,他们有3个人擅长钢琴,但没有一种乐器是4人都擅长的,并且知道:
    ①张吹小号,而王不擅长,但能演奏同一种乐器。
    ②李不吹长笛,但张和赵擅长的不同乐器,李也擅长。
    ③没有人既会小号又会竖琴。
    ④没有一种乐器是王、李、赵都擅长的。
    根据题干条件,以下哪项是4人分别擅长的两种乐器?()
    A. 张擅长钢琴、小号,王擅长钢琴、竖琴,李擅长钢琴、长笛,赵擅长竖琴、长笛
    B. 张擅长钢琴、小号,王擅长钢琴、长笛,李擅长钢琴、竖琴,赵擅长竖琴、长笛
    C. 张擅长钢琴、长笛,王擅长钢琴、小号,李擅长钢琴、竖琴,赵擅长竖琴、长笛
    D. 张擅长钢琴、长笛,王擅长钢琴、竖琴,李擅长竖琴、长笛,赵擅长钢琴和小号
        [解析]
    (1)该题似乎复杂,但对照题干观察选项,运用代入排除法,简单易行。
    (2)将题干已知条件代入选项分析:
    根据①“张吹小号,而王不会”选留A、B而排除C、D;
    根据②“李不吹长笛”排除选项A,剩B是答案。
    有的试题,直观上只能排除1~2项,然后,要辅助推演或假设等其他方法再继续澄清。
    试题14.来自英、法、日、德的甲、乙、丙、丁四位旅客在一起,他们除了懂本国语言外,每人还会说其他三国语言中的一种。
    ①有一种语言是三个人会说的,但没有一种语言四个人都会。
    ②乙不说英语,但甲与丙交谈时,他却能给他们当翻译。
    ③甲是日本人,丁不会说日语,但他俩却能毫无困难地交谈。
    ④乙、丙、丁交谈时找不到共同的语言。
    ⑤四个人中,没有一个人既能说日语,又能说法语。
    问:这四人的国籍和所会外语为()。
    A. 甲日/德语、乙法/德语、丙英/德语、丁英/法语
    B. 甲日/德语、乙法/德语、丙英/法语、丁英/德语
    C. 甲日/法语、乙英/德语、丙英/德语、丁日/英语
    D. 甲日/法语、乙英/德语、丙法/德语、丁日/德语
        [解析]
    (1)审视题干,确定性条件较多,首先考虑排除选项法。因为,题干条件是确定的,选项中所有的对应或组合也都是明确的。这就有诸多机会断定:哪些选项符合题中条件或不符合条件。
    其中条件⑤“四个人中,没人既能说日语,又能说法语”最适用度量或评估选项。
    (2)直观可见,C、D选项中甲同时说“日、法”语,与条件⑤不符,排除C、D.
    亦可:根据条件③“丁不说日语”,直接排除C、D.
    (3)剩余A、B都锁定了“甲日/德语”,再寻找与“甲日”或“德语”相关条件推演。
    (4)与其相关的是条件③“甲是日本人,丁不说日语,他俩能交谈”。
    (5)在A、B中,B符合条件:甲、丁的共同语言是德语。答案为B.
    针对上题,还有更快的排除法:根据条件③“甲(日)和丁(-日)有共同语言”,分别排除A、C、D(丁= -日,不同语),直接得解。可见,运用排除法颇具机动灵活性。针对不同的个体试题,可能有不同着眼点或切入点,有的简明、有的相对稍繁,但是,对于应试来说,针对个别试题的个别手段往往没有普适性,应从宏观上把握.

gwytwo 发表于 2017-6-28 06:17:56


      2012安徽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演绎推理技巧(五)
    通俗地说,论据是“前提”,或称“原因”,指根据什么(分句);论点是“结论观点”,或称“结果”,指所以怎么样了(主句)。在“必考”的论证类试题中,通常要求找原因或求结论,这个原因或结论都是作为答案混杂在选项中,阅读的重要任务是分清论点和论据,也就是分清主句和分句。
    分句和主句的关系:分句是支持证明主句的理由,具有前提性、条件性;主句是叙述的中心和主旨,具有结论性。
    本书为了结合读者熟悉的常识,在解析中,把论点语句称作主句(主旨句),把论据语句称作分句。
    试题15.(国考2008-87)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滇国历时五百余年,在云南历史上的地位颇为重要。古滇国的青铜文化吸收和融合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精华,然而东汉以后,古滇国却神秘消失,唐代以后的史书上竟没留下任何记载。近年来,抚仙湖南岸江川县李家山墓葬群出土了数千件古滇青铜器,抚仙湖北岸相连的晋宁石寨山曾出土滇王印。据此,考古学家推测云南抚仙湖水下古城就是神秘消失的古滇王城。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推测?()
    A. 在抚仙湖水下古城,也发现了大量青铜器
    B. 按考古常规看,王国都城附近都是墓葬群
    C. 抚仙湖水下古城与史料记载的古滇国都位于今云南省境内
    D. 据专家推测,抚仙湖水下古城与古滇国处于同一历史时期
        [解析]
    (1)主句(论题):考古学家推测云南抚仙湖水下古城就是神秘消失的古滇王城。
    (2)分句(论据):分句1:抚仙湖南岸江川县李家山墓葬群出土了数千件古滇青铜器;
    分句2:抚仙湖北岸相连的晋宁石寨山曾出土滇王印;题干中的分句对文中主句支持得不充分,需要补充分句加强支持。
    (3)补充分句B:按考古常规看,王国都城附近都是墓葬群。分句1、2恰好符合这个常规。B选项运用归纳,可支持主句:抚仙湖水下古城就是古滇王城。答案B.
    (4)C项从地域上、D项从时空上对主句支持太弱,因为同地域同时空的事物范围太广。注意:A项中“青铜器”和题干中“古滇青铜器”概念偷换。
        试题16.(浙江2007A类-89)据调查发现,大部分电视观众对同一则广告在电视节目中反复播放的行为相当反感,因此有人认为厂家做广告的目的不仅没达到,甚至会产生负作用,最终影响产品的销售。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A. 只要广告制作得精彩、有创意,还是有很多观众乐意看的
    B. 厂家的目的是让观众记住其所推销的产品,而不会顾及观众当时的感受
    C. 有些电视观众在广告时间会干些家务或休息一下
    D. 许多有实力的大企业的电视广告往往采用同一则广告反复播放的方式
        [解析]
    (1)概括主句:厂家做广告“影响产品的销售”。
    (2)分句:大部分电视观众对同一则广告在电视节目中反复播放的行为相当反感;
    (3)若削弱主句,则应证明厂家做广告“没影响产品的销售”。
    (4)D项由归纳得出:“许多有实力的大企业的电视广告往往采用同一则广告反复播放的方式”。若“采用同一则广告反复播放的方式”影响销售,那么“许多有实力的大企业”不会同时采用这种广告播放方式。因此,最能削弱主句“厂家做广告影响产品的销售”。
    答案为D.
      试题17.(浙江2008-90)雪崩体能使每平方米的被打物体表面承受40~50吨的力量,冲击力量非常惊人。雪崩体在高速运动过程中,还能够引起空气剧烈的振荡,在雪崩龙头前方造成类似于原子弹爆炸时的冲击波的强大气浪。在陡岩或者河谷急转弯的地方,雪崩体很可能被阻停留下来。而雪崩气浪却会继续沿着雪崩运动的方向爬山越岭,摧毁森林、房屋,倾覆车辆,人畜遇到它可能窒息而死。
    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A. 雪崩体的巨大冲击力更甚于原子弹爆炸
    B. 雪崩的威力一般只能达到陡岩或者河谷急转弯的地方
    C. 雪崩体对登山队员的主要威胁在于缺氧
    D. 雪崩气浪的作用范围要比雪崩体大得多
        [解析]
    (1)结论型。概括分句,分析分句支持的主句是哪个选项。
    分句1:雪崩可形成类似于原子弹爆炸时的冲击波的强大气浪;
    分句2:在陡岩或者河谷急转弯的地方,雪崩体很可能被阻停留下来;
    分句3:雪崩被阻停留时,气浪继续沿着雪崩运动方向运动。
    (3)分句3“雪崩被阻停留时,气浪继续沿着雪崩运动方向运动”,推出气浪比雪崩的波及范围广,即答案D“雪崩气浪的作用范围要比雪崩体大得多”。
    (4)选项A“雪崩体的巨大冲击力更甚于原子弹爆炸”,与分句1“雪崩可形成类似于原子弹爆炸时的冲击波的强大气浪”不符,排除。
    (5)B选项偷换概念。“雪崩体”与“雪崩的威力”是不同概念。C是无关选项。答案为D.
        试题18.(山东2008-90)在国际上,一般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4至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报告,这种癌一年生存率为8%,五年为3%,中位生存期仅2至3个月,而我国经中医诊治的上海地区百余位胰腺癌患者中已有近二十位度过了3至5年,这些患者中绝大多数是无法手术,未经过化放疗的,现在绝大多数活得有滋有味。
    由此不能推出的是()。
    A. 中医是一种实用技术,它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B. 中医具有奇妙的科学内容
    C. 中医是一种实实在在存在的,几十亿人用了多少年都很有价值的
    D. 中医叫人糊糊涂涂地活,西医叫人明明白白地死
        [解析]
    (1)“推不出”题型。是与题干分句无关联或有相对相反意义的叙述。试题4个选项中只有1个。所以一定有3个与题干分句有被支持的关联关系。
    (2)题干列举的例证是不完全归纳。
    分句1:国际上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4至6个月;
    分句2:美国报告,这种癌一年生存率8%,五年3%,中位生存期仅2至3个月;
    分句3:我国经中医诊治的百余位有近二十位度过3至5年,绝大多数活得有滋有味。
    (3)题干3个分句都不支持C:中医是几十亿人用了多少年都很有价值。分句没有涉及“几十亿人”的说法。答案为C.
    (4)分句3中用“中医治愈部分癌症”做例证,可推A:实用、解决问题;可推B:中医奇妙(道理不明,但可妙手回春);可推D:中医无理论根据,却能让癌患者莫名其妙活着;而西医对癌症确诊清楚,却只能让患者明白死去。
    论证分析中,无论是结论型、支持型,还是削弱反驳型的试题,都必须把主句和分句在心中分清并提炼出来(框架阅读法)。再根据提问,确认两者间的逻辑关系,解答思路就自然清晰。

gwyfive 发表于 2017-6-28 06:28:16


        2012安徽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演绎推理技巧(六)
    公务员考试有些试题,要考核从前提最直接能推出什么、不能推出什么的证据确证度。由A推出A的证据确证度是100%,这种试题被称作“直观”题。
      试题19.(山东2008-86)英国《科学》杂志公布了2007年度科学研究十大突破之一是:通过对人和大鼠的研究,科学家提出,记忆力和想象力均植根于人类大脑的海马区,该区是大脑重要的记忆中心。
    由此推断()。
    A. 大脑的记忆也许能重新梳理过去的经历
    B. 大脑的记忆也许能产生关于未来的想象
    C. 科学发现人类大脑的重要记忆中心
    D. 科学发现挑战人类智力的记忆程序
        [解析]
    (1)推断结论,先概括前提的唯一分句:
    分句1:科学家提出,记忆力和想象力植根于人类大脑海马区,该区是大脑重要记忆中心。
    (2)选项C“科学发现人类大脑的重要记忆中心”,就是对分句的重复,正是“从A推出A”的典型试题。答案为C.
    (3)A、B是没有确凿证据的推断和想象,绝不可做推断结论。D是偷换概念。
      试题20.(广东2008-83)去年,广州市出台了《对城市绿化工程施工的验收规范》,其中对漂浮类水生植物凤眼莲和浮萍的种植适宜水深不设限制,这意味着来自南美洲的外来物种——凤眼莲可全方位用于该城市的水体绿化工程。根据以上信息,现有三个命题:
    Ⅰ。未来几年,该市水体绿化工程将大量种植凤眼莲和浮萍。
    Ⅱ。未来几年,该市与南美洲的凤眼莲贸易将急剧增加。
    Ⅲ。该市对种植风眼莲和浮萍的水域深度没作具体要求。
    以下选项中,哪项一定为真?()
    A. Ⅰ、Ⅱ和ⅢB. 只有Ⅱ和Ⅲ
    C. 只有Ⅰ和ⅡD. 只有Ⅲ
        [解析]
    (1)试题要求对“结论性命题”作答。首先概括题干分句:
    分句1:《规范》对漂浮类水生植物凤眼莲和浮萍的种植适宜水深不设限制;
    分句2:这意味着凤眼莲可全方位用于该城市的水体绿化工程。
    (2)备选项Ⅲ是对分句2的同语转述,在逻辑上是同一命题的完全重复,必然真。根据A推A公理,答案为D(只有Ⅲ)。
    (3)Ⅰ、Ⅱ两项都是没有确凿证据的猜测或理想化想象,万万不可做推断出的真命题。
    试题21.(浙江2008-85)现代的这个主导信仰有一项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当你越快取得某样想要的东西,就越保证能得到另一样想要的东西。说它具有吸引力还真的有点疑问,因为这些说辞完全越过伦理的考量,无须任何牺牲或克己;相反的,我们有科技的协助不断向和平与富裕之路迈进,而这所需的一切就是我们不应表现愚蠢、非理性而伤害自身。
    根据以上文字,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现代的主导信仰超越了伦理的范畴
    B. 现代主导信仰崇尚自我、理性、科学
    C. 作者对于现代主导信仰的潜在态度是质疑的
    D. 科技之路最终将通向和平与富裕
        [解析]
    (1)试题要求根据题干分句,找出推断不正确的选项。概括题干分句:
    分句1:你越取得想要的东西,就越能得到另一样想要的东西。
    分句2:有疑问,这些说辞越过伦理考量。
    分句3:相反,科技协助向和平与富裕迈进,而这不应愚蠢、非理性而伤害自身。
    (2)从分句2推断A和C,其中对A是直观推断;从分句3推断D.
    (3)三个分句都不支持B“现代主导信仰崇尚自我、理性、科学”,所以没有推断B的依据。答案为B.
        试题22.(浙江2008-88)人们通过同位素测定法可以准确地得到地球的绝对年龄。很早以来,人们发现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都会自动并以不变的速率逐渐衰变为非放射性的子体同位素,同时释放出能量。只要温度、压力等因素不变,人们就可以获得准确的数值。当然,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在进行同位素年龄测定时,所选取的样品很难消除后期热变质作用的影响,如果样品是遭受过风化的岩石,与母岩的性质更是相差甚远,所得到的绝对年龄值往往不能代表岩层的真正年龄。
    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A. 同位素测定法依然是目前测定岩层年龄的唯一可依赖的较精准的方法
    B. 要想通过同位素测定法得到一个地区准确的地质年代,精确的取样是关键之一
    C. 同位素测定法只适合于一些地质年代里变化剧烈因而存在着大量放射性元素的岩层
    D. 人类掌握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科学测量结果也不一定可信
        [解析]
    试题要求根据题干条件分句,推出结论。简明概括题干分句:
    分句1:同位素测定可准确得到地球绝对年龄。
    分句2:岩石放射性同位素都会变为非放射性同位素,同时释出能量。只要温度、压力等因素不变,就可获得准确数值。
    分句3:缺点,年龄测定时,所取样品难消除热变质影响,如样品受过风化,与母岩性质相差甚远,所得到的绝对年龄值往往不能代表岩层的真正年龄。
    (2)分析选项:A说唯一精确、C说只适合变化剧烈都不受分句支持;D说测量不可信与题干说法矛盾,都排除。唯有B说“精确取样是关键”可从分句3推出。答案为B.
        试题23.(浙江2007A类-84)无线上网的计算机也会有天线辐射,因为键盘实质上也是天线。在键盘的每个按键处布满了纵横网络,本身就形成了天线,而且每个键随时都在被高频电磁扫描,能发射出大量的电磁波。通常,人们只注意将电磁波封堵在机箱内但是却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键盘的电磁波外泄。
    根据以上论述,无法推出的是()。
    A. 无线上网的计算机存在着天线辐射问题
    B. 机箱具有防止机箱内电磁波外泄的功能
    C. 人们对电脑电磁辐射的防护存在
    D. 长时间在电磁波环境下工作容易导致人体损伤
        [解析]
    (1)试题要求找出不能推出的选项,那么就有三个能推出的项。简明概括题干分句:
    分句1:无线上网的计算机也会有天线辐射。
    分句2:人们只注意将电磁波封堵在机箱内。
    (2)根据分句1“无线上网有天线辐射”,直观推出A“无线上网存在天线辐射”;根据分句2“将电磁波封堵在机箱内”直接推出B和C.
    (3)D项的“导致损伤说”实在太离谱了,是推不出的选项。答案为D.
    [提示]公务员试题中,从“有辐射”推出“有辐射”,从“能封堵”推出“存在防护”(等价),这证明了一个事实:公务员试题遵循着“AA”这个逻辑公理。
    直观型试题,其实好理解。从“辐射”推出“辐射”,从“封堵”推出“防护”是无可质疑的。有些考生往往觉得:会这么简单吗?于是就选择无根据而受暗示的、却不合逻辑的推测、想象等错误选项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2安徽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演绎推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