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公务员考试热点:过度消费使孩子深陷“物欲漩涡”
一套童装数百元、一部手机数千元、一次出国游玩数万元……当前,我国不少家长秉持“穷啥不能穷孩子”的流行理念,千方百计满足孩子们的各种要求,唯恐落在他人之后。生活的优越性在很多独生子女的身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殊不知,片面追求贵族化的过度消费理念,往往刺激了孩子贪婪的物欲,养成享乐主义人生观。消费成人化、贵族化,攀比之风严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每年的压岁钱、零花钱也越来越多。河北的刘女士告诉半月谈记者,今年她孩子的压岁钱有5000多元。开学第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说,一些同学用压岁钱买了iPhone5,还有的买了数码相机。他想用压岁钱买个好手机。孩子的这种攀比心态让刘女士有些担心,但不知如何应对。
吉林省长春市一家大型商场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每年开学前都是商场的销售旺季,购买各类电子产品的大中小学生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某品牌电脑专卖店店长车彦颖说,开学时的销量比其他月份销量提升了50%左右。
过度消费,使不少孩子的消费观念趋于成人化、贵族化。如今学生们在饭店过生日已成平常事;闲暇时去聚会、娱乐、购买品牌服装,成为孩子们之间经常讨论的话题。
王龙是长春市某重点中学初一学生。新学期开学后,他看到不少同学增添了时尚用品,因此,也决定对自己的用品来一次更新换代。“买了一双限量版的球鞋和一部苹果手机花了将近1万元。”王龙说,尽管这些物品花销不小,但会让他在同学面前很有面子。
“现在,同学之间在花销上会互相较劲。像过生日请客都去一些豪华的饭店,吃一顿饭花五六百元很常见。”王龙的同学李一南告诉半月谈记者。
甚至,这种攀比之风从幼儿园小朋友就已经开始了。今年刚满5岁的小宝在长春市某双语幼儿园上大班,她的毛绒玩具摆满了整个窗台,笔筒里也插满了从迪斯尼买回的漂亮铅笔,各式各样的衣服塞满了衣柜。但只要看见小朋友穿了新衣服,带了新玩具,她就会哭喊着向爸爸妈妈要。
除购买物品外,旅游消费也是孩子们相互攀比的一项内容。在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刘翼告诉记者:“今年开学后的一天,孩子突然对我说,‘妈妈,明年我们也要出国过年。’这让我非常惊讶,后来得知,开学时孩子会互相攀比到何处过年,一些孩子以出国过年为荣。”
奢侈消费使孩子不知节俭,不懂感恩,不想奋斗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专家马晓辉分析,少年儿童消费除了受家长影响之外,还受到同伴的影响。为了跟同伴保持一致,常常出现从众心理。比如其他同学有手机他也要有,其他同学穿名牌他也要穿,并且希望通过消费更高价格的产品来吸引同学们的关注。
“补偿心理也是家长满足孩子物质要求的重要因素。现在,很多家长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就采用多给孩子零花钱的办法来弥补亲情的缺失。”马晓辉表示。
南京市民朱浩说,他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生活条件不错,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难免会宠一点。另外,平时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觉得给孩子买玩具是一种补偿。所以,看见别的孩子玩什么,就会尽量给孩子购买。
过分追求高消费,会给孩子传递一种错误的价值观,丧失生活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今的独生子女普遍缺乏节俭意识,不少孩子认为花父母的钱理所当然。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说,很多独生子女在理直气壮花父母钱的同时,并不懂得如何感恩。
“我女儿都10岁了,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上厕所还让我给擦屁股。我生病了,她就跑到饭店去吃,还说妈妈生病挺好。”梁女士谈到女儿的表现很是难过。
吉林省长春市第八十七中学副校长张苏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孩子中午带的饭觉得不好吃就直接倒掉,然后去饭店吃,不知道珍惜父母的劳动果实;碰坏了学校的公共财物也不觉得惭愧,反而很有理地说‘让父母赔就是了’。”
正确引导消费观,让孩子的精神世界“富”起来
“孩子有一种很强的心理特征,就是模仿。攀比的过程就是模仿的过程,是孩子在模仿家长的消费行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沪生分析,这种过度消费会在学生中形成两个极端群体:即“有钱一族”和“贫困一族”,其结果是对两个群体的学生都会带来心理问题。
马晓辉认为,作为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理性消费,提倡节俭,为孩子做出一个好的榜样,向孩子传递正确的消费观。如果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父母要讲清道理给予回绝。如果孩子多次要求,家长要耐心了解其动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教授杜文东提醒,家长一定要合理控制经济支出,纠正不正确的消费行为,不要有求必应,给孩子过多的零花钱,而要注重内在培养,使孩子的精神世界“富”起来。
张苏告诉记者,很多学校要求孩子穿校服,在食堂就餐等就是想给学生创造机会,培养一种节俭、朴素的好品质。“在培养孩子节俭习惯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张兆安说,要让孩子心怀感激、善待他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