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江苏公务员申论热点:抵制圣诞是文化不自信
冷遇,表面看是传统节日的韵味逐渐丧失,但本质上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和精髓的褪色和黯淡。对传统节日的珍视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其意义不可小觑。[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文化上的这种不自信,一方面体现在逢“节”即堵,遇“洋”则拒上。像新闻中西北大学的强势“封堵”,温州教育局的“高调”命令,大体可归此类。虽然说在态度上,相关方面并不全面排斥西方节日,只是希望人们能在二者之间做好平衡,但实际给人的感觉,却明显“厚此薄彼”.
另一方面,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立,也折射出一种狭隘的文化心理。从历史来看,圣诞节进入中国并非始自近年。但至今为止,也没发现这个洋节日有取代传统节日的趋势。而这些年来海外却也兴起一股中国“春节”热。许多海外城市的街道、商店会在春节期间张灯结彩,恭贺中国新年。
[影响]
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过程。包括外来文化在内,多元文化的激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实行文化的“关门主义”毫无疑问是不应该的,因为它限制了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的成果,不利于文明的进步。在多元文化的交锋与激荡中,如何彰显主流文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必要的抵制不可避免,但更多的则应该是认识、改造和引导,为我所用,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拒绝。
[建议]
与其以关校门、下通知等强迫方式,不如“退而结网”,好好思索如何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创新展现形式。在对待文化问题上,要让国人由不自信变自信,关键还在于通过努力,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将传统文化加以改造,使其跟上时代要求。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很多有益尝试:故宫出品的“念珠耳机”、“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等产品,就受到不少年轻人的追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