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城管考试申论冲刺模拟答案及解析
法治信仰”评分标准(一)结合给定资料,对我国法治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进行概括。(20分)
要求:准确全面,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制约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因素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
一、经济:企业为了谋取商业机会而开展不正当竞争,侵犯消费者权益;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引发部分民众犯罪。
二、政治:政府权力滥用严重,且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约,忽视了对公民权力的保障,严重蔑视了法律的存在。
三、文化:传统文化上,受我国“人情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民众迷信法外特权,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公民观念及心理上:公民法制知识欠缺,不懂法;公民权力意识弱,维权意识普遍不高。(计空格289字)
(二)给定资料6介绍了邹碧华的先进事迹,概括他作为一名“好法官”所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25分)
要求:理解准确,条理清楚,阐述全面,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敢于担当是碧华身上最宝贵、最突出的精神品质。一、求实克难的改革担当:邹碧华在改革配套政策尚未全面到位、法院现有人员不变的情况下,迎难而上、担当重任、克难攻关,夜以继日地研究符合规律又切合实际的改革方案并积极推行。二、务实创新的角色担当:邹碧华在推进司法改革过程中,紧跟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大胆创新,先后推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科学管理制度等,创造性地将信息化手段、大数据、统计学理论等前沿性技术引入司法改革。三、干事创业的职责担当:作为法学教授,邹碧华一生著述颇丰,注重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攻坚克难,钻研学术难点及实践中的困惑问题,怀揣着责任心和使命感,致力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各种涉诉纠纷,处理社会矛盾。四、服务群众的为民担当:邹碧华坚持以真情服务体现司法温情,他率先搭建上海市首家诉讼服务平台,亲自接待来访群众;改善法官与律师的关系,为推进司法公正之目标而尽职守责。(计空格392字)
(三)请根据给定资料3,揭示“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内涵,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5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得当,条理清晰。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的内涵是指权力是有两面性,权力为公则利、为私则害,它即可造福百姓,也可腐蚀人。
领导干部唯有权为民所用,心系百姓、坚持原则、秉公执纪才能造福百姓,被人们衷心爱戴,成就自己;相反领导干部若是以权谋私、滥用职权,必定祸国殃民,严重伤害与群众的感情,最终坠入深渊,身败名裂。
因此,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要懂得敬畏人民群众,敬畏党纪国法,摆正自身位置,掌好权、用好权。(计空格196字)
(四)给定资料1提到:“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请结合“给定资料”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让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为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中心明确,观点鲜明,说明充分,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书写工整,1000~1200字。
【参考例文】
让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它既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亦是公民立身行事的总依据。宪法离权利最近,离公民最近。用列宁的话说:“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国家首个宪法日的确立向公众传递一个道理:权力要以宪法为边界,权力来源于人民。同时也对滥用职权、执法犯法等一切藐视宪法与法律行为的宣战,更主要的是它有助于让宪法精神根治心底,化作每个公民尊法守法的自觉行动,从而让法治信仰蓬勃生长,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让法治成为国人的信仰是改革的应有之义。当前,中国正值改革的深水区,如何推动改革的攻坚克难,习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只有坚持法治,依法治国才是牵住了改革的牛鼻子,才能破解难题,迎刃而上。“时代楷模”邹碧华在法官职业生涯中,崇法尚德,忠诚敬业,捍卫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为推进依法治国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改革的进程中,只有把法治植根于我们的信仰中,才能呈现出“奉法者强则国强”的理想局面,改革的步伐才能顺利推进,人民的福祉才能如有根之树,茁壮成长。
让法治成为信仰是法治力量得以凝聚和发挥的深厚根基。在现实生活中,“信访不信法”、“指标执法”、“关系案”、“人情案”等现象仍屡屡出现。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事实表明,这些观念和做法往往弄巧成拙,不仅害人更害己。个人要发展、社会要和谐,必须抛弃这些有悖于法治的观念和做法,真正让法治成为信仰,让法治精神在人们心中落地生根,使法律成为全社会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
让法治成为信仰是保障人民利益的重要途径。当下,网络犯罪活动、交通违法事件、医疗违法等行为不断增多,盗窃、抢劫、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也不断进入高发期,这些违法行为严重的侵害了人民的合法权益,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的威胁。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必须要让法治成为全民的信仰。法治并不完全取决于法律条文有多么复杂严密,也不仅体现在普通民众对法律条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而在于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唯此才能减少各类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维护好民众的合法权益。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中。”只有人心思法、人心思治,树立起对法治的信仰,才能形成推动法治进步的强大力量,只有法治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法治的“行为红利”才能逐步凝结为民众的行为动力,法治中国的愿景必能加速实现。(计空格1147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