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6-28 02:51:09

2013年上海招警面试热点:真相未果

【事件概述】
    每年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
    今年的植树节与往前稍有不同,在继续关注造林绿化的同时,"筷子革命"被各地热议。新华网推出"筷子革命=另类植树"的微话题,受到网友广泛参与;中新网也援引人大代表柏广新的话呼吁,外出就餐提倡自带餐具,餐馆尽量不提供一次性餐具,并逐步开发替代产品。
    【相关评论】
    @中新网:我国每年生产800亿双一次性筷子,如果每双按长20厘米、宽1厘米、厚0.5厘米计算,这些筷子可铺满363个天安门广场。全国人大代表、吉林森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柏广新呼吁"筷子革命":外出就餐提倡自带餐具,餐馆尽量不提供一次性餐具,逐步开发替代产品。
    @央视主持人陈伟鸿:很多消费者把一次性筷称为卫生筷,我们之所以喜欢这类筷子,就是为了防止病菌的交叉感染,但事实上,一次性筷子制作过程中一连串工业用品的使用,让一次性筷子上沾满了各种有害物质,每个消费者都应反思或更新自己的消费习惯,拥有更健康的消费主张。
    @-小小sama-:外出就餐自带餐具很不方便,不具备普及性;餐馆不提供一次性餐具是可行的,但必须同时确保能提供经过严格消毒工序且成本低廉的安全餐具,让就餐者放心,也便于餐饮业普及。外部条件跟不上,再多的号召也只是空谈。
    @东京大学环境问题研究专家丸山先生认为:日本政府林野厅虽然一再坚持,利用建设用木材的下脚料和"间伐"木材为原料生产一次性筷子,不是在破坏森林资源,而是在促进有效利用森林资源,但这或许在日本是可行的,放在中国可能并不现实。因为如果按"间伐"和利用下脚料的方式生产,无疑会增加生产成本,中国企业可能会退出对日出口一次性筷子的队伍。为了满足对日出口的需求,中国的制筷企业不得不消耗掉大量木材,中国北方森林因此正在遭到破坏。
    【模拟题】
    近几年来,空气污染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强烈关注,植树造林、环境保护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在今年的植树节期间,新华微话题提出"筷子革命=另类植树"的口号,号召大家进行"筷子革命",尽量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在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再次提出一次性方便筷问题,并提供了大量数据,其中,363个天安门广场的数据触目惊心,引人深思。联系到我们近几年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我认为,通过"筷子革命"的形式呼吁大家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量,从而减少相关的森林砍伐,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森林保护,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次性方便筷的使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对森林的巨大破坏。正如人大代表柏广新先生所说,我国每年生产800亿双一次性筷子,每年为生产一次性筷子要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需要砍伐大约2500万棵大树,减少森林面积200万立方米。反过来看,如果我们能够减少一次性方便筷的使用,就相当于在某种程度上对森林资源进行了保护,和植树造林有殊途同归之意。
    另外,一次性方便筷的卫生情况已被多次报道,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既然一次性筷子的危害已成为公认事实,为何还屡禁不止,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我认为,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民众层面缺乏自觉性。经过近几年的广泛宣传,相信大部分民众已经初步认识到了一次性方便筷的使用对森林的破坏,但仍不足以达到自制,往往"省事"的诱惑最终打败了"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让别人尽责去吧。另外,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也是一次性方便筷大量使用的原因。上一页
    【热点模拟】
    山体滑坡、矿难瞒报、塑化剂、速生鸡……一起起牵动老百姓"神经"的热点事件发生后,多数地方在处理时"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导致产生"烂尾新闻"。对此,谈谈你得看法?
    【参考答案】
    近年来,每当发生热点事件,一些地方选择"迅速表态",并表示要严肃处理,然而追责渐无音讯,调查难觅踪影,导致产生"烂尾新闻"。其实,这些"烂尾新闻"的产生总跳不出一些套路。
    一种是,"第一时间"回应,事件真相却"雾里看花"。"塑化剂"、"毒胶囊"引发极大关注,然而时至今日,酒类中塑化剂的限量国家标准仍未出台,保障消费者安全依旧靠企业自律。部分企业用工业明胶生产"毒胶囊",污染链到底有多长,流向了哪里,事件真相的调查也远未水落石出。
    另一种是,号称"严肃查处",调查结果却迟迟不见公布。山西长治发生的苯胺泄漏事故已经过去半月,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波及3个省,污染损害至今没有确切评估,相关责任人的调查也没结果。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单增德因给情妇写离婚承诺书被相关部门调查,一个半月后,结果仍未公布。
    此外,还有一种,处置罔顾民意,事后道歉"一笔勾销"。未经遇难者家属签字同意,云南省镇雄县山体滑坡事故中的46名遇难者遗体就被火化。事后,当地政府"诚恳道歉",县民政局及殡仪馆"书面检查",责任追究还未启动。"速生鸡"事件,肯德基一份"道歉"就将监管部门职责缺位一笔勾销再无下文。
    缺乏严厉问责,让调查等流于形式是导致"烂尾新闻"产生的主因。在很多人看来,诸多事后的举措,都是平民愤的"积极应付",根本不是真正解决问题。从公众一边倒的态度不难看出,要想真正让"烂尾新闻"绝迹,根本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相关部门要拿出诚意,而不是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企图忽悠公众,蒙混过关。
    其实,每一次热点事件,民意都有具体指向,比如惩治腐败,或者调查真相。公众不仅期待"烂尾新闻"问题能得到解决,更想借此重申一个常识:民意乃立国强邦之基,不可无视,更不可忽悠。当下,公平、正义等价值诉求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关乎公共利益的热点事件如果没得到合理解决,对社会,对民心都是巨大的伤害。中公教育专家认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将目前立足于应急反应、危机管理的思路,调整到长效管理、常态治理的步调上来。热点事件一经媒体或网络曝光并发酵,不应该是想着如何在第一时间平息、封堵,或者是程式化地表示"迅速调查",而是应该认真启动调查程序,排除各种干扰,查明事件真相,给社会公众一个负责任的说法。还应该在不触及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调查过程要尽可能地主动向媒体公开,甚至不妨吸纳媒体人士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调查。这样也可因为媒体等社会监督力量的介入,增加调查结果的公信力。同时,也会对那些试图影响事件调查进程、调查结果的利益方产生一定威慑,从而推动调查的顺利进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3年上海招警面试热点:真相未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