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一部分知觉速度与准确性1.A 2.C 3.B 4.A 5.A 6.A 7.D8.B
9.B 10.A 11.A 12.B 13.B 14.B 15.A 16.D
17.C 18.A 19.C 20.B 21.C 22.A 23.D 24.C
25.D 26.D 27.C 28.A 29.A 30.A 31.A 32.A
33.E 34.C 35.D 36.E 37.B 38.E 39.A 40.D
41.B 42.D 43.A 44.B 45.B 46.B 47.D 48.D
49.C 50.C 51.A 52.B 53.C 54.D 55.D 56.C
57.B 58.A 59.C 60.D
第二部分言语理解
一、选词填空
1.A[解析]略
2.C[解析]略
3.D[解析]略
4.C[解析]略
5.C[解析]略
二、语句表达
6.C[解析]A项将“和医院”删去;B项“在雨水中”多余;D项“或是星期天”多余。
7.C[解析]C项应将“优秀的品质”改为“高大的形象”。
8.D[解析]A项介词使用错误,“对”应为“将”;B项动词与宾语搭配不当,“体现”后面应跟“的理念”等;C项“升学竞争”不能用“越来越重”修饰。
9.D[解析]A项“提高”和“增长”重复,应删去一个;B项“趋势”不能用“越来越少”形容;C项成分多余,将“的主要原因”删除。
10.D[解析]A项将“累计”或“有”删去一个;B项属于句式杂糅,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混用;C项将“能否”删去。
11.A[解析]B项“把”字句错误;C项关联词错误,应用表示转折关系的词;D项应是“我们虽然身处雪域边关,但是全国人民一直关心着我们,一直没能忘记我们”。
12.C[解析]歧义:(1)刚认识的张小明;(2)刚认识的张小明的弟弟。
13.D[解析]歧义:(1)小王的爸爸和小李的爸爸;(2)小李的爸爸和小王。
14.B[解析]歧义:(1)妈妈借给张阿姨五百元钱;(2)张阿姨借给妈妈五百元钱。
15.D[解析]歧义:(1)背着、驮着;(2)背地里、偷偷的。
三、阅读理解
16.D[解析]A项,从第2段“他们与其他人一起开发了GlobusToollkit这种能在各种平台上运行的网格计算机软件,并使之成为实际上的网格计算机标准,也就是网格协议”一句中体现出来。B项从第1段“网格协议使得人们几乎能够连接与计算机有关的其他的任何东西:数据库、虚拟和可视化工具,甚至是计算机本身的计算机能力”一句中可体现出来。C项从第2段中间“这种协议(网格协议)是实现网格计算的基本条件,因为它能够保证异构系统工作起来像单一的系统那样协调……”这句推断出来。D项第4段“网格计算机技术的最直接应用之一是网格计算机的研制和开发……事实上,所有这些计算机都采用了GlobusToolkit,拥有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可见“但与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无关”的说法不妥,另外,第1段最后一句也说明“网格协议”与计算能力有关。
17.B[解析]第二段开头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伊思·福斯特说:“人类正在迈向一个新的未来,计算机资源的实际位置已不再重要。”这也是本段的中心句。从中可知选项B为正确答案。
18.A[解析]本文前半部分说明“网格计算技术”这一词语的概念及特点,如第1段中间“到了今天,新的协议又出现了,它就是‘网格协议’。网格协议使得人们几乎能够链接与计算机有关的其他任何东西……”。后半部分侧重写“网格计算技术”的应用。如第4段第1句话“网格计算技术的最直接应用之一是网格计算机的研制与开发”,由此可见选项A为最佳答案。
19.B[解析]选B的理由是:第1段讲了三个“协议”,20世纪80年代,“网际互联协议”,使人们可以连接任意两台计算机,这样因特网这个巨大网格在全球蔓延开来。20世纪90年代,“超文本传输协议”的出现,使人们可以链接任意两个文件,万维网迅速形成,到了今天,新协议“网格协议”出现,比以往两个“协议”更有优越性。还可联系第三段中间“要在今天的因特网上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因为登录步骤的繁琐和软件的不兼容随时可以使你陷入困境,而如果采用网格计算,问题的解决将变得易如反掌”。A项不是“电网”,而是“类似于电网”的“网格计算”。C项“一定能够成功处理”不妥。D项“还不能应用于”的说法过于绝对。
20.A[解析]本题四种选项都来自原文,B项说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只是一种描述性的说法,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解释。可以排除。C项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因为风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只是有一部分“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形成了沙尘暴,同时它并没有解释到沙尘暴的含义,因而也可以排除。D项虽然说出了沙尘暴的形成原因,但不是对沙尘暴的解释,因而也不是正确选项。A项说沙尘暴是“天气现象”,这种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是“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了“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这些都是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应该选A。
21.B[解析]本题提供的四个选项,都与全球生态平衡有关,可以说都有一定的干扰度。要准确地选出,就要仔细比照原文。A项基本上是用原文中的句子,符合文中的原意,是正确的,可以排除。B项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因为沙尘暴并不是沙尘逐渐积聚形成的,更没有起到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C项除“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对原文略有改动外,其余基本上是用原文中的句子,符合原文的意思。也可以排除。D项只是对原文作了一些简化,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也可以排除。
22.A[解析]要答好这道题,首先就要弄清楚原文中哪些因素导致了沙尘暴灾害的加剧。文中多次提到“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等等,这些信息,足以提示考生:“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肯定与人有关,与人的活动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显然应该是纯自然状态下造成的内容。B、C、D三项都与人的活动有关,应该说都是正确的,都可以排除。只有A项只是地质史上的一种现象,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后的一种结果,而不是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所以应该选A。
23.C[解析]A项推断的依据是原文中“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但这段原文只是说“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并不能从中推断出“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这一结论。B项推断的依据是原文中的“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从这两句话也不能推断出“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的结论。D项推断的依据是哥德说的“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但不能由此推出“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的结论。按照D项的说法,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显然是不正确的。C项是基于全文立论的,符合作者的本意,因此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24.C[解析]该段文字主要是讲全球气温出现随月相变化略升高的现象。“情况”在该段文字中是指这种现象在中纬度地区的情况,故只有C项符合。
25.D[解析]内在属性即本质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由此判断,只有D项不符合,它只是一种现象。
26.D[解析]由原文“如在细胞中含量过多”可得,活性氧一般生存于细胞之中,故D项中的“活性氧中细胞含量过多”错误,应该是“细胞中的活性氧含量过多”。
27.C[解析]“这”是指代前面所说,而该段文字的前面主要是讲美军与英国军民产生的一些摩擦,由此而产生英美关系有些紧张。故“这”就是指“英美之间关系有些紧张”。
28.B[解析]由该段文意可得,胞外超氧化歧化酶可用于心脏搭桥手术,但不能起到保存心脏的作用;其在治疗由大量含氧化学物质所引起的疾病上有潜在用途,但这并不是其主要用途;“新的转基因羊可以通过奶水分泌而提供这一蛋白质”,但并不代表人们现在可以大量提取它。
29.D[解析]由原文“由于彗星结构松散,其吸附的大分子在紫外线的照射下更容易产生类生命物质”可得,类生命物质是吸附在彗星上的氨基酸等大分子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产生的。
30.C[解析]由该段文意可得,当彗星坠入海洋后,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系统,而氨基酸等则不能进出,故彗星表面的类生命物质所形成的有序状态并不是以氨基酸为核心,核心物质在文中并没有提及。
第三部分数量关系
一、数字推理
31.D[解析]-1=-1×11,0=0×22,27=1×33=27,故空缺项为2×44=512,选D。
32.D[解析]3×2+2=8,2×2+8=12,8×2+12=28,故空缺项为12×2+28=52,选D。
35.B[解析]3+(-1)=2,-1+5=4,5+1=6,故空缺项为8-1=7,选B。
二、数学运算
37.B[解析]假设24次考试,每次16题,则共考16×24=384(道),比实际考题数少426-384=42(道),也就是每次考25题与每次考20题,共多考的题数之和为42道。而考25题每次多考25-16=9(道),考20题每次多考20-16=4(道)。这样有9×A+4×B=42,其中A表示考25题的次数,B表示考20题的次数。根据数的奇偶性可知,B无论是奇数还是偶数,4B总是偶数,那么9A也是偶数,因此A必定是偶数,且A不是2就是4。如果A=4,则9×4+4×B=42,B=1.5不合题意,应删去,所以考25道试题的次数是2次。
38.B[解析]设小明存入银行x元,则小红存入银行(x+20)元。由题意可得:(x-12)×3=(x+20)-12,故x=22。所以两人原来共存入银行22+(22+20)=64(元)。
39.D[解析]设船数为x,则10x+2=12(x-1),故x=7,所以人数为7×10+2=72,由“每人可节省5角钱”可得一条船的租金是72×5=360(角)=36(元)。
40.C[解析]由题意可得:兔子速度∶松鼠速度∶狐狸速度=6∶3∶4,又因为“一分钟松鼠比狐狸少跑14米”即半分钟松鼠比狐狸少跑7米,所以令半分钟兔子、松鼠、狐狸分别跑6a、3a、4a,4a-3a=7,故a=7,所以半分钟兔子比狐狸多跑6×7-4×7=14(米)。
第四部分判断推理
一、事件排序
46.C[解析]此题讲述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波拿巴·拿破仑的一段人生经历,熟悉历史的话能够准确选出,如果不熟悉,则可以从军衔的变化来判断,顺序是:少尉-少将-中将,再随后是第一执政(不是军衔,但从得到国家统治权可知该职务权力最大)。
47.A[解析]注意“听证会”应该在“政府发布公告”之前,“认为公告不合民情”应该在“发布公告”之后。
48.D[解析]此题讲述的是以色列的历史,需要考生知道希伯来、犹太、以色列都指的是同一个民族,此外,对于中东战争和“二战”爆发的先后顺序也要有所了解。
49.A[解析]此题是关于不同岩石形成过程的描述,首先是岩浆在地下冷却而变成花岗岩,随后在高温高压下变成了变质岩,变质岩在地壳上升后露出地表,在风化、侵蚀、沉积下变成沉积岩,沉积岩在地壳继续隆起过程中,当高出周围地面时,看起来很像书页,页岩是沉积岩的一种。需要注意的是各种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D项具有迷惑性,D项的错误在于1放置的位置不当,破坏了整体结构。
50.C[解析]此题比较容易,讲述的是一个运动员因为剧烈运动后大量饮水而造成“水中毒”,最后被抢救过来,但又不幸摔断腿的事情。需要注意:5项所显示的是“水中毒”症状,而不是小腿摔断的症状。
51.C[解析]略
52.C[解析]略
53.D[解析]略
54.C[解析]略
55.D[解析]略
二、常识判断
56.A57.A58.B59.D60.C61.C62.B
63.A64.A65.C
三、图形推理
66.C[解析]阴影逆时针转动,点数按3+1=4,1+4=5,4+5=9的规律变化,且上方和下方黑点、白点依次出现。
67.B[解析]第一个图形中的元素构成第二个图形,第一、二个图形中的元素构成第三个,第二、三个图形构成第四个图形,第三、四个图形中的元素构成第五个图形,故答案为B。
68.C[解析]每个图形中都含有相同的笔画“フ”,所以答案为C。
69.B[解析]每个图形的构成笔画数分别为10、8、6、4、2,答案为B。
70.D[解析]此图的规律是阴影部分数为:2、3、4、5,空格部分数为2、3、4、5,由此判断,只有D项符合。
71.C[解析]略
72.C[解析]略
73.C[解析]略
74.C[解析]略
75.C[解析]略
四、演绎推理
76.B[解析]题干强调“公正是作为好调解人的必要条件”。B说:如果不具备此必要条件,就不是好的调解人,与题干观点一致。选项A中“任何看法”不妥,因为保持公正并不意味着调解人不能有自己的任何看法;C中所说的调解人只是“符合矛盾双方的意见”,起不到任何“调解”的作用;D中说调解人可以袒护一方,显然不符合题干的观点。所以,正确答案是B。
77.D[解析]设甲的话都对,则乙的话不可能都错,只能是一对(“这不是铁”)一错(“而是铜”),即真实的情形是“这不是铜”。于是丙的话至少也对了一半,但按题干给定条件,丙的话应该全错。所以,甲的话不可能都对。设乙的话都对,则甲的话也全对,与题干给定条件不符,所以乙的话不可能都对。于是,都对的只可能是丙的话,则乙的全错,而甲的话错了一半(“这不是铁”),对了另一半(“这不是铅”),符合题干给定条件。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D。
78.A[解析]题干中该法官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实际上,法律实行“无罪推定”原则,首先假定任何一位当事人都不是罪犯,最多只是嫌疑犯,审判过程中控方必须拿出足够的证据去证明那位嫌疑犯有罪;而不是相反,首先假定当事人有罪,要他自己拿出证据来证明自己无罪。选项A犯有与该法官类似的“诉诸无知”的错误。选项B、C的错误是“诉诸权威”;选项D的错误是“诉诸个人”和“推不出来”。所以,正确答案是A。
79.A[解析]题干中的问题在于奎尔的家族是否曾经帮助他逃避服兵役,而不在于他是否爱国。布什所提出的那些事实性断言与结论毫不相干,他靠诉诸我们的情感因素,诱我们从基本问题游离开去。在各个选项,B中经理的说话方式与布什的没有任何类似;D所提出的论据是支持其结论的充分理由。而选项A中那位董事长用一些不相干的事实来逃避工商管理人员的问题,与布什的手法最为类似。所以,正确的选项是A。
80.D[解析]甲与乙的预测是相互否定的,而四人中只有一人的预测是正确的,因此甲和乙的预测一个为真,一个为假。假定甲的预测是正确的,即山东队包揽比赛前三名,那么丙的预测也是正确的,这与题意不合。故只能是甲的预测错误,乙的预测正确,丙和丁的预测也错误。由丙的话为假,可知:第一名既不是山东队也不是北京队,故是河南队;又由丁的话为假,可知前三名中山东队不止一席,而是两席,于是得出排名:第一名是河南队,第二和第三名都是山东队,即选项D为真,其他各项都不必然为真。
81.D[解析]A赞同题干中的观点;B没有对论证提出质疑;C对论证提出了不同意见,但远没有D的质疑有力。如果选项D为真,则说明题干中颠倒了因果关系:因为身体健康而去参加潜水运动,并不是因为参加潜水运动才变得身体健康。
82.D[解析]由于Y先生知道这张牌Z的点数,如果Z的点数是2、8、J、K中的一个,那么Y先生应该知道Z是什么牌。因为这些点是13张牌中惟一的点。但Y先生不知道Z是一张什么牌。所以Z的点数应在黑桃4,红心A、Q、4;草花4、5、Q;方块5、A之中。如果Z的花色是黑桃或草花,那么X先生不知道Z,因为若Z在黑桃或草花中,有的点数不是惟一的,而X先生不知道Z的点数,也就无法判定Y先生知道还是不知道。但X先生竟说“我知道你不知道这张牌”,所以Z不在黑桃或草花中,而在红心A、Q、4和方块A、5之中。此时双方都已经知道Z在五张牌中。如果Z的点数是A,由于有两张A,Y先生无法知道Z,但Y先生竟说“现在我知道这张牌了”,所以Z的点数不是A,而是Q、4、5。又,如果Z的花色是红心,由于还剩两张,那么X先生也无法知道Z,但这时他竟然知道了,所以,Z不是红心,而是方块,即方块5。
83.C[解析]A没有对题干中的结论提出质疑;由于题干中的结论是从平均体重的增长得出的,故B、D也未能构成对结论的质疑。只有C说明与被调查者年龄相仿的未婚者的体重也增长了,并且增长的幅度更大,才对“婚姻能使人变胖”的结论构成了强有力的质疑。
84.D[解析]A指出同一句广告词反复多次的广告方式缺乏艺术性,C认为它未考虑不同观众的多样化感受,都从不同侧面加强了题干的论证。但D指出,这种广告方式会引起电视观众的厌烦,甚至愤怒,从而对商家所要推销的产品产生强烈反感,即实际上把顾客推到了“敌对一方”,因而D对题干的支持最为有力。B并不是只针对“重复”这种广告方式的。
85.B[解析]人才选拔是十分复杂的,要全面地、综合地、历史地加以考察。选项A和B都可能是斯巴达克人选拔人才最终失败的原因,但与A相比,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B更为切中这一选拔方法的弊端,因而更为合适。根据题干给出的信息,无从判断C、D是否适合作为原因。第五部分资料分析
86.C[解析]根据资料第三段可知选项C说法不正确。
95.D[解析]由表1、表2的数据可得,广东平均每个高技术企业拥有科技机构数为213÷2013≈0.11,江苏的为183÷1386≈0.13,浙江的为63÷1139≈0.06,山东的为81÷528≈0.15。故正确答案为D项。
96.C[解析]19788.1-16535.1=3253(亿元)。
97.C[解析]此题计算较复杂,首先计算出各月存量如下:
3月:922.35-416.58=505.77;4月:1467.5-922.35=545.15;5月:2097.9-1467.5=630.4;6月:2821.3-2097.9=723.4;7月:3466.8-2821.3=645.5。
再计算各月增量:
4月:545.15-505.77=39.38;5月:630.4-545.15=85.25;6月:723.4-630.4=93;7月增量为负数。故6月增加值最大,选C。
98.D[解析]4143.7÷(1+24.2%)≈3336.3(亿元)。
99.D[解析]2690.2+11103.5=13793.7(亿元)。
100.B[解析]2002年4月份完成的固定投资额为5416.4-3263.69=2152.71(亿元);2001年4月完成的固定投资额为5416.4÷127.1%-3263.69÷126.1%=1673.35(亿元),故同比增长为(2152.71-1673.35)÷1673.35≈28.6%。故B项不正确。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