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yfive 发表于 2017-6-28 19:40:21


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东西部农民收入差距也在扩大。20多年来,在东部经济取得重大发展的同时,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迟缓,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2002年,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共1742万人,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61.8%。从人均GDP看,1999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分别为10089元、5407元和4217元,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贵州省的11倍。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的差距,根源于中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落后,因而实质上还是一个城乡差距和“三农”问题。
为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式启动。在农业税方面,中央原来决定,从2004年开始,用5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但实际上,到2005年底,全国已基本取消了农业税(个别省份降至不超过2%)。农业年人均纯收入,在2004年打破长期徘徊并增长6.8%的基础上,2005年又在粮食价格较低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增长近6%,这是1997年以来仅有的两个高增长年份。在医疗方面,继续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在合作医疗保费平均每个农民30元(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个人分别承担10元)的基础上,中央又增加10元直接补助。在教育方面,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制度,扩大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教育费补贴。
8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1999年,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分别大约相当于东部的50%、40%
B.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
C.多年来,我国农业年人均纯收入在6%左右徘徊
D.到2005年底,我国已基本取消了农业税
【答案】 C
【解析】 “在2004年打破长期徘徊并增长6.8%的基础上”,文中并没有说徘徊在多少。6.8%只是2004年的增长率。
87.2002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约有多少万人
A.2800 B.3100 C.3200 D.3300
【答案】 A
【解析】 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共1742万人,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61.8%。通过估算。
假设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有3000万人,那么,3000ⅹ61.8%>1800>1742
可以肯定的说,设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不会超过3000万,只有A符合。
8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农业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远远低于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B.我国财政支农比重偏低一定程度地削弱了农业发展的后劲,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增大
C.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的差距,实质上还是城乡差距和“三农”问题
D.1999年,江苏的人均GDP大约是甘肃的12倍
【答案】 D
【解析】 文中没有给出相关信息。可以直接选D。事实上,“从人均GDP看,1999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分别为10089元、5407元和4217元,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贵州省的11倍”,通过这段话可以知道江苏的人均GDP没有甘肃的11倍多。
89.2002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百分之几
A.21.6 B. 32.1 C. 39.3 D.42.6
【答案】 B
【解析】 “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7703/2476≈32.1。估算。

gwyone 发表于 2017-6-28 20:35:18


90.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支农的比重
A.逐年下降 B.基本没有变化 C. 呈上升趋势 D.下降趋势明显
【答案】 D
【解析】 “我国财政支农的比重一直偏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下降趋势,1991—1997年分别为10.3%、10.0%、9.5%、9.2%、8.4%、8.8%、8.3%。”。最大幅度下降了2个百分点,是比较明显的。
二、表格资料
[一]根据下表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91~95题):
—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排名,是通过其经济绩效、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四个要素的排名综合而成的。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的《全球竞争力年鉴》(2003年、2004年),选择六个国家与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如下表:
我国与其它六国国际竞争力及其四要素排名比较
   

    91.上表中,哪个国家的企业效率排名在2004年发生了下滑
A. 中国 B.意大利 C.俄罗斯 D.日本
【答案】 B
【解析】 在企业效率这一栏找,发现意大利2003年排名39,2004年排名54。
9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尽管2004年俄罗斯的经济绩效排名下降,其国际竞争力排名仍有所上升
B. 2004年美国的国际竞争力仍然保持上年的地位,处于强势状态
C.尽管印度的国际竞争力在2004年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其基础设施依然落后
D. 韩国四大要素的排名在2004年均有所提升,因此其国际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
【答案】 D
【解析】 2004年,韩国经济绩效是下降的。
93.我国国际竞争力强于印、意、俄、韩,最主要得益于下列哪个要素
A. 经济绩效 B.政府效率 C. 企业效率 D.基础设施
【答案】 A
【解析】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经济靖效以外的几个指标都排在印,意、俄、韩后面,但是我国国际竞争力强于印、意、俄、韩,这说明最主要得益于经济靖效。
94.2004年,哪个国家的企业效率排名得到很大的提升,并一举超过韩国
A. 日本 B.俄罗斯 C. 印度 D.意大利
【答案】 C
【解析】 先找到韩国的企业效率排名是29名,对比,只有印度和美国的排名在韩国之上。
95.要继续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下列哪个方面起作用的潜力最小
A.提高经济绩效 B.提高政府效率 C. 提高企业效率 D.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答案】 A
【解析】 虽然经济绩效对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儿排名的影响很大,但是我们已经排在第2名,要提升的空间很小,对手是美国,因此难度也很大,而其他方面排名比较低,提升的空间大,潜力大。
[二]根据下表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96~100题):
2004年我国东、中、西部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量及病床使用情况
   

gwyfour 发表于 2017-6-28 20:50:03



    96.关于2004年东、中、西部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数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医院诊疗人次由多到少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
B.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由多到少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
C.医院住院人数由多到少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
D.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数由多到少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
【答案】 B
【解析】 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由多到少依次为东部、西部,中部。
97.2004年,哪个地区在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诊疗人次差距最小
A.东部 B.中部 C. 西部 D. 无法判断
【答案】 C
【解析】 东部和中部的差距都超过10000万次,西部差距小于10000万次。
9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2004年中部地区医院病床使用率比西部地区高
B.总体看来,2004年东部地区的平均住院日高于中部和西部
C. 无论哪个地区,2004年医院的住院人数远多于乡镇卫生院
D.无论哪个地区,2004年医院的住院病人平均住院日均多于乡镇卫生院
【答案】 A
【解析】 中部是62.4%,西部是65%。
99.若以住院人数/诊疗人次表示住院率,2004年哪个地区乡镇卫生院的住院率最高
A.东部 B.西部 C. 中部 D.无法判断
【答案】 C
【解析】 619.9/28675.9;中部518.2/18037.8;西部461.4/21343.7;大致估算一下,发现中部最高。
100.下列哪个说法肯定不能用来解释为什么乡镇卫生院的病床使用率低于医院
A.因为医院接诊人数明显多于乡镇卫生院
B.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施一般比医院差,不少住院病人因治疗需要而转到医院
C.居住在农村的病人倾向于小病去乡镇卫生院,大病去医院
D.因为乡镇卫生院的病床数量远少于医院
【答案】 D
【解析】 略。
三、图形资料
根据下图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101~105题):
农业生产资料(以下简称农资)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种子等。以下是江苏省农资、化肥、农药与上一年年底相比的价格变化走势图。图中价格为:×100
   

    101.江苏2005年底农资的价格约等于
A. 2004年底化肥的价格 B.2004年初化肥的价格
C. 2004年底农资的价格 D.2004年初农资的价格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形,可以发现2005年底农资的价格与2004年年底的农资价格相比大约为100%。因此选择答案C。说明一点的是,答案根本不可能在AB中选,因为根据题目条件,不同物品没有比较价格。
102.对2005年江苏农资价格走势影响最大的是

gwytwo 发表于 2017-6-28 22:20:55


A.化肥 B.农药 C. 种子 D.种子与农药
【答案】 A
【解析】 农资价格走势图形的形状和化肥价格走势图形的形状大致相似,根据这个特点,判断化肥基本决定了农资价格走势。
10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05年江苏化肥价格走势与农资价格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B.2005年江苏农药价格与上一年年末基本持平
C. 总体来看,2005年1~12月份江苏化肥价格的变化幅度比农药小
D.2005年年底江苏农药价格比农资价格高
【答案】 A
【解析】 同上。
104.2005年江苏农药价格下降最大的月份是
A.2月 B.3月 C.9月 D. 12月
【答案】 B
【解析】 1月到2月是上升,2月到3月下降最大。
105.2005年江苏化肥价格最高的月份是
A.2月 B.12月 C.9月 D. 5月
【答案】 D
【解析】 找出化肥价格走势图线,第5个点最高。
可见,资料分析题目难度不大,和国考相比,省考简单不少。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江苏】2006年省考《行测》A类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