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库:文章阅读练习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库:文章阅读练习以下由山东知满天教育提供:
一、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7题。
大洋钻探:揭示地球环境的历史档案
为了解自己生存环境的变化,人类对地球的视野不但要在空间上拓宽,也需要在时间上扩展。地球的环境演变,在不同场合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历史档案”,惟独在深海沉积中留下的最为连续、最为全面。对深海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和“综合大洋钻探”深海研究的三部曲,是国际地球科学历时最长、规模最大,也是成绩最为突出的合作研究计划。前面说到的“板块”理论,正是DSDP在大西洋洋底的钻探取样和测年分析,发现从大洋中脊向两侧的玄武岩基底年龄越来越老,为洋底扩张的假说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30年前在南大洋的钻探,发现澳洲和南美洲是在二三千万年前才完全离开南极大陆的,于是南大洋形成环南极洋流,造成南极的“热隔离”,结果导致南极冰盖的出现。深海钻探的这项发现,被誉为古海洋学新学科建立的标志。
总之,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35年来在全球各大洋钻井近3000口,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创立了古海洋学,把地质学从陆地扩展到全球,导致地球科学一场真正的革命,改变了固体地球科学几乎每一个分支的发展轨迹。
①确实,一些地球环境的历史变化,没有深海海底的钻探取样,是可能发现不了的。②到533万年前海面上升,与大西洋的通道恢复时,“地中海盐度危机”便告结束,大西洋水又呈瀑布状泻入地中海。③现在查明,由于地中海四面被陆地包围,只以水深300米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地中海连通,一旦构造运动将通道锁闭,地中海便变为一个巨型蒸发盐湖。④20世纪70年代初地中海的深海钻探,发现了二三千米厚的岩盐、石膏层。⑤这类蒸发岩应当是干旱地区的产物,地中海现在水深可达5000米,面积相当于黄海、渤海、东海总和的两倍,居然出现沙漠环境下的岩层,成为轰动一时的科学新闻。⑥距今596万年前开始,相当于全大洋6%的盐分在这里沉淀形成巨厚的蒸发岩层。
我们常说的沧海桑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现在看来这一类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地质历史上也【 】。现在水深超过2000米的黑海,也只有20多米水深的海峡与地中海相通。近200万年来黑海基本上是个大湖,大约一万年前湖面低于地中海近百米,但随着冰盖消融、洋面上升,到7000多年前地中海海面上升,突破博斯普罗斯海峡涌入黑海,突然造成灾难性洪水事件,最近科学家考证,认为这就是圣经里“诺亚方舟”故事的原型。
上述灾变属于区域性事件,深海钻探还发现了规模更大的全球性巨变。6亿年前,地球的两极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冰层覆盖,像现在这样南北两极都有冰盖是绝无仅有的特殊时期。和现在反差最大的,是一亿年前恐龙盛行时的地球。当时,高纬度区的温度比现在高出15℃,大气CO2浓度至少比现在高3倍,出现了几百万年大洋底部缺氧的现象,在洋底发现有机质大量堆积,在中东是石油的形成期。
距今最近的环境巨变,是两万年前的冰期,当时整个加拿大,美国和西欧的北部,全都压在几千米的冰盖之下。为什么会出现冰期?这种冰期还会不会再来?什么时候再来?一直是学术界必须回答的问题。现在已经明白:100年前阿尔卑斯山发现的几次大冰期、50年前太平洋沉积中碳酸盐含量的旋回,其实都是地球运行轨道几何形态变化。气候轨道驱动的发现和证实,是20世纪地球科学最辉煌的成就之一;轨道周期在世界各大洋地层中的对应性,为地质时期的纪年提供了天文学的标尺。但后来又发现,极地冰芯气泡反映的大气CO2浓度,和深海沉积中氧同位素反映的冰盖消长,都和地球轨道呈现同样的周期现象。轨道周期如何能造成CO2的变化?在冰期旋回中,究竟是高纬度冰盖的物理变化,还是低纬区碳循环的化学变化起着主导作用?这正是大洋钻探当前面临的课题。
1999年春,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和主持的南海大洋钻探,钻井17口、取芯5000米,实现了中国海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首次取得了2300万年气候旋回的深海连续记录,其中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发现了40~50万年大洋碳储库的长周期变化,为探索热带碳循环在气候轨道周期中的作用提出了新认识。
1.对“大洋钻探”的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创立了古海洋学,把地质学从陆地扩展到全球,导致地球科学一场真正的革命
B.大洋钻探大大促进了对在深海沉积中留下的最为连续、最为全面的地球历史档案的发掘
C.很多地球环境的历史变化,没有大洋钻探很可能就发现不了
D.大洋钻探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
2.对于“地中海”和“黑海”的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地中海在几百万年前是一个巨型蒸发盐湖
B.地中海和黑海之间是博斯普罗斯海峡
C.距今596万年前的时候,相当于太平洋6%的盐分在地中海沉淀形成巨厚的蒸发岩层
D.根据科学家的考证,黑海就是“诺亚方舟”的原型
3.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南极的冰盖是地质史上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
B.恐龙盛行地球的时期也正是中东石油的形成期
C.地中海现在水深可达5000米,面积相当于黄海、渤海、东海总和的两倍
D.在地质历史上,南北极一般是没有冰覆盖的
4.对“冰期”的表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冰期的出现与消失是一个无限交替的过程
B.冰期的出现和消失与地球运行轨道有对应关系
C.冰期的出现与否与大气中的CO2没有关系
D.以上都不符合文意
5.以下表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我国科学家通过南海深海钻探,在大洋钻探的前沿问题的研究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B.高纬度冰盖的物理变化由低纬度碳循环的化学变化主导,因此我们应当切实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C.研究证实,气候的变化与地球运行轨道的变化有对应性
D.地球运行轨道的变化可能影响到大气中CO2浓度
6.第三自然段的六句话,合理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⑤③⑥②
C.⑥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②⑥
7.文中【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无处不在 B.随时发生 C.不乏实例 D.比比皆是
二、阅读以下文字,完成8-10题。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8.“为此目的”中的“此目的”指的是( )。
A.研究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从中引出科学规律
B.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
C.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
D.从实际出发,掌握客观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9.“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相反的表现的共同思想根源是( )。
A.单凭热情,脱离实际 B.研究空洞的理论
C.把感想当政策 D.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
10.“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的意思是( )。
A.讲演只罗列现象,脱离实际,缺乏分析
B.讲演条理性较强,但内容繁冗拖沓
C.讲演内容全面,但缺乏条理性
D.讲演内容繁冗拖沓,条理性也欠妥当
1、【答案】D。解析:由“对深海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 以及“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和“综合大洋钻探”是深海研究的三部曲可知,始于1968年的是对深海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并不是大洋钻探,D项错误。
2、【答案】C。解析:由“距今596万年前开始,相当于全大洋6%的盐分在这里沉淀形成巨厚的蒸发岩层”可知,C项的“距今596万年前的时候”表述不妥。同时由原文可推断,“全大洋”指的是“大西洋”而非“太平洋”。
3、【答案】A。解析:由“6亿年前,地球的两极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冰层覆盖,像现在这样南北两极都有冰盖是绝无仅有的特殊时期”可知,文段突出强调的是“南北两极都有冰盖”是地质史上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A项只提到了南极,忽略了北极,故不符合文意。
4、【答案】B。解析:由“100年前阿尔卑斯山发现的几次大冰期、50年前太平洋沉积中碳酸盐含量的旋回,其实都是地球运行轨道几何形态变化”可知,B项正确。A项“无限交替的过程”无从得出。由“极地冰芯气泡反映的大气CO2浓度,和深海沉积中氧同位素反映的冰盖消长,都和地球轨道呈现同样的周期现象”可知,冰期的出现和CO2有关联,C项错误。
5、【答案】B。解析:由“在冰期旋回中,究竟是高纬度冰盖的物理变化,还是低纬区碳循环的化学变化起着主导作用?这正是大洋钻探当前面临的课题”可知,B项“高纬度冰盖的物理变化由低纬度碳循环的化学变化主导”的论述没有依据。
6、【答案】B。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首先⑥有指示代词“这里”,肯定不能放段首,排除C项。根据时间顺序,可知⑥应在②前。排除A、D两项。因此本题答案为B。
7、【答案】C。解析:文中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是在地质史上也有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如果用“无处不在”、“随时发生”或“比比皆是”不符合自然规律,只有用“不乏实例”才能表达出地质史上确实有过这种灾变的意思,因此本题答案为C。
8、【答案】D。解析:这篇文章选自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主要批判了当时党内的一些不正之风。“为此目的”的前一句话就是“此目的”的实质,即“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因此本题答案为D。
9、【答案】D。解析:根据文章可知,相反的表现是“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分析可知,他们共同的思想根源应该是“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A、B、C三项都是问题的表现形式,只有D项才是思想根源。
10、【答案】A。解析:只列出“甲乙丙丁,一二三四”属于罗列现象,是缺乏分析的表现。因此本题答案为A。
2016年山东国考交流群:139360314
-----------------------------------------------------------------
相关专题:
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网国家公务员考试技巧
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山东知满天最新推荐国家公务员考试通过课
山东知满天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班咨询热线:0531-88164411 88164422(24小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