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6-27 23:51:14

公务员考试每日练习:言语理解与表达

1.
    遗传学对研究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医学、农业动植物和微生物育种,以至人类学和社会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是在动植物育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必然又可以回过来知道动植物育种的实践。抗菌素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微生物遗传学的发展,微生物遗传学的发展又推动抗菌素工业及其他发酵工业的进步,就是明显的例证。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
    A.遗传学各个分支的演变过程
    B.生命科学对社会科学的作业方式
    C.遗传学的学科基础及指导意义
    D.遗传学广阔的应用前景
    2.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许多社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生活小事不能自理,需要社会特殊照顾。目前,社会对一些独居老人的关照仍显欠缺。逢年过节,虽然有关部门上门送粮油、衣物、金钱等进行慰问,但对于空巢老人来说,关心还不到位,措施还不得力。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成立一些传统的养老院、敬老院、社区互助会等更加适合空巢老人欢度晚年的场所,既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还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加强了社区群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助,使越来越多的老人晚年生活得丰富多彩。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
    A.空巢老人的出现并非仅来自于老龄化
    B.社区是解决空巢老人现象的最佳途径
    C.在解决空巢问题时子女应发挥更大作用
    D.空巢老人需要生活与精神上的多方帮助
    3.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对于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行为,缺乏有效可行的保障机制来恢复和弥补被侵权人的权利。遭受侵害的当事人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没有一条光明、可靠的渠道来支持这种保护。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司法机关执法受到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
    B.司法机关的执法过程也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C.目前缺少保障机制来弥补被司法机关侵犯的权利
    D. 制定规范和约束司法机关执法过程的法律势在必行
    4.
    倘若城市的教育资源能够在不同学校之间公平分配,那么就不会出现重点校与普通校的区别,也不会有一些教师因教育资源的过度聚集而 “暴富”。倘若教育资源在地域之间得到公平分配,边远地区的山村学校能获得更多额投入,那么,乡村教育就不会如此艰难。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 )。
    A.教育资源的公平化
    B.教师收入的两极分化
    C.教育资源分配的地域差距化
    D.学校划分的等级化
    5.
    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浓缩为一小时,至最后15分钟时,生命方粉墨登场,在还剩下6分钟的时候,陆地上开始闪现动物的身影,而当第58分钟到来时,一切大局已定。
    上面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
    A.地球的历史很漫长
    B.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历史很长
    C.地球上生命出现的时间很晚
    D.地球上有了生命才大局已定
    1.答案: C
    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文段中第一句说的是遗传学的学科基础,第二句是过渡句,引出了遗传学的实践指导意义,第三句通过例证来说明其实践意义。所以文段主要介绍了遗传学的学科基础及指导意义,C项符合。
    A项错误,文中没有说到各分支演变;B项片面,遗传学对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指导作用只是一部分;D项错误,应用前景并没有提到。故正确答案为C。
    2.答案: D
    解析:
    据提问方式可知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文段说了两层意思:社区空巢老人缺乏社会特殊照顾的现状以及应该采取的解决方法。转折词“但”后边是整个文段重在强调的内容,即我们应该给予空巢老人生活和精神上的帮助。故正确答案为D。
    老龄化是造成空巢老人现象的原因,但是否是唯一原因,原文并未提及,故排除A;
    原文介绍了解决空巢老人现象的途径,如成立敬老院、养老院、社区互助会等,但没有说到那一个是最佳的,故也排除B;
    材料主要说的是对于空巢老人现象,社会方面应该采取的方法,没有讲到子女们应该怎么做,所以不选C。
    3.答案: C
    解析:
    文段总共两句话,两句话之间没有关联词,两句话之中也没关联词,因此用行文脉络来做。文段第一句话只就当前的一种现状做了描述,既“缺乏有效可行的保障机制”,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补充说明,阐述其具体的表现和结果“没有一条光明、可靠的渠道来支持这种保护”,由此可知两句话中第一句话的问题现状为主题句。第一句话说的就是当前缺少机制保障,因此正确答案选C。
    4.答案: A
    解析:
    据提问“主要谈论”可知此题为表面主旨题。材料中两个“倘若”是并列关系,假设了教育资源在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如果能做到公平分配的话,那么就不会出现诸多问题。所以材料主要谈论的问题是“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A正确。
    BCD项的表达都是“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带来的后果,是材料内容的一部分,不是总结。
    故正确答案为A。
    5.答案: C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为表面主旨题。
    整个文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阅读可知文段的中心为“至最后15分钟时……闪现动物的身影”。由“最后15分钟时,生命方粉墨登场”的语气及“最后”、“方”可知文段意在说明生命出现的时间晚。C项正确。
    A、B项脱离语境,文段中没有支持其观点的描述;D项理解错误,文中有提到“当第58分钟到来时,一切大局已定”,而生命在第45分钟就出现了。故正确答案为C。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公务员考试每日练习:言语理解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