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49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49以下内容由知满天教育提供:
公文,以其规范的体式、法定的效力,以其体现意志的团体性和所产生作用的强制性,对写作语言的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公文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从公文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上考虑,一般注意区分其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学语言的区别。但常常却容易疏忽模糊语言的运用,或者即便使用了,也是在一种潜意识中使用,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语言。让我们试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的模糊性两个相对应上来看模糊语言的实质。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模糊的相对应,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比如:“全国人民奋勇前进”,“全军上下努力完成”等,其中修饰“前进”的“奋勇”和修饰“完成”的“努力”,其本身在客体上就是模糊性。
如果有些把它精确化:全国人民用多快的速度前进,全军上下用多大的力去完成,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问题在于语言上的精确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同时有的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满足某一种特殊需要在表述上要模糊,这同样是模糊的相对应,只是客体变成了实际需要。比如:“领导一再强调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引起一些人的足够重视。”其中修饰“强调”的“一再”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这里强调的频率是完全可以精确化的,三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万次,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强调”的频率,而是要反映“强调”的重要性。这样,“一再”就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
语言模糊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其主要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比如:“队伍于某日凌晨三点以后在张家口以南集结。”“人到的差不多了,开会吧!”这里的“凌晨三点以后”“张家口以南”和“差不多”都是极其模糊的时间、范围概念,而在这里却是所需要的一个确定的时间和范围概念。这就是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的相对应。再比如:“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0年前的某一天。”其中,“10年前”其本身在客体上是模糊的东西,而在表述过程中的“某一天”却把它精确化,这是客体上模糊和表述过程精确化的相对应。无论是哪一种对应,都是反映客观事物模糊而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模糊现象。这种模糊现象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是绝对要避免的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形成了两种对应,即客观上的模糊、实际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客体上的精确、实际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否则,便是语言模糊
1( 单选题 )最末一段括号处的四个词语,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 模糊 模糊 精确 精确
B. 精确 精确 模糊 模糊
C. 模糊 精确 模糊 精确
D. 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2( 单选题 )我们的教育还处于一种稀缺资源状态。稀缺的原因,一是开发不够,二是开发不均等。开发不够,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对民办学校的束缚上;开发不均等,集中体现在对公立学校分出个三六九等来。开发不够,使有些孩子上学无门;开发不均等,逼着家长给孩子找“好门”,并由此滋生出乱收费等种种弊端和腐败现象。
根据这段文字,要根本解决择校问题应该怎么做?( )
A. 惩罚乱收费的学校
B. 提高民办学校的质量
C. 消除学校的等级差别
D. 解除一些对民办学校的限制
3( 单选题 )有时,疼痛能使人变得敏锐、清醒,唤起人道情怀,恢复本性良知。不疼者往往不知疼者之疼,而疼者因己之疼而_____,易于体验并感知他人的苦楚,生出同情心,或许还会上升到对人类、对存在的____之心。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由己及人 悲悯
B. 设身处地 崇敬
C. 感同身受 珍惜
D. 将心比心 敬畏
4( 单选题 )下列没有歧义的一句是( )。
A. 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B. 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C. 他每天骑着摩托车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把l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废定影液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
D. 躺在床上那么久,他终于想起来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正确答案是 A
解析这是对全文总结性的一段话,主要表述了模糊语言的两种“对应”,从而指出了模糊语言的实质。那就是:(1)客观上的模糊、实际表述需要的模糊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模糊的相对应;(2)客体上的精确、实际表述需要的精确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精确相对应。因此答案选A项
2.正确答案是 C
解析文段分析了教育稀缺的原因:一是开发不够,二是开发不均等。开发不均等体现在对公立学校分出等级,迫使家长给孩子找“好门”,这样的等级导致择校问题的存在,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消除学校的等级差别,故正确答案为C。注意提问方式,并非是要求概括全文。
3.正确答案是 A
解析根据“易于体验并感知他人的苦楚”可知,这句话是对第一空格的解释,四个选项中只有A中的“由己及人”符合文意。因此正确答案为A
4.正确答案是 A
解析这是一道歧义辨析题。B项“批评的人”有歧义,可以理解为“他在那篇文章中批评了很多人”,也可以理解为“有很多人对他发表的文章进行了批评”;C项“l80多家”修饰的对象不明确;D项的“想起来了”有歧义,当“起来”重读时,是表示具体的动作,当“想”重读,“起来”轻读时,表示想起了什么事,所以选择A选项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top:0cm;
mso-para-margin-right:0cm;
mso-para-margin-bottom:10.0pt;
mso-para-margin-left:0cm;
line-height:11.0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ont-kerning:1.0pt;}
辽宁公务员考试网 辽宁省考面试培训
辽宁公务员培训 辽宁人事信息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