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6-27 23:47:14

辽宁省公务员定义判断每日练习(61)

1.税收激励是指政府在税制设计和税收征管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段,通过税负的调整,诱导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鼓励纳税人发生或不发生、参与或不参与某种经济行为,以实现政府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根据以上定义,下列不属于税收激励的是( )。
    A.在产品研发阶段,设备费很高,此时对其加速折旧进行税收优惠
    B.对遭受风、火、水、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的纳税人给予税收优惠
    C.在产品中间阶段,对资金的需求依赖性强,此时对投资抵免进行税收优惠
    D.在产品试验阶段企业的风险仍然很大,此时对亏损结转进行税收优惠
    2.经济分析法学派认为,法律的根本宗旨在于通过法律的参与使社会财富达到极大化的效益目标,也就是以价值极大化的方式分配和使用资源。因此,不但所有法律现象都是以一定的经济关系为基础的,所有法律法规都有其经济根源,而且一切法律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经济问题。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学者的观点中,属于经济分析法学派的是( )。
    A.“对于罪犯而言,由于犯罪对他的预期收益超过其预期成本,所以,某人才实施犯罪。”
    B. “法律进化的根本性动力是社会不断增进的复杂性,随着社会复杂性的进化,法律也会相应发生改变。”
    C. “法律作为社会工程或社会控制的手段,任务就在于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和愿望。”
    D.“法律是人类有意识地创造以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其目的就是利益,包括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3.审美境界:指从人生境界中升华出来的超越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愉悦情怀和情景。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审美境界的是( )。
    A.欣赏名画《蒙娜丽莎》感觉优雅
    B.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产生逍遥感
    C.听二胡演奏曲《二泉映月》使人宁静
    D.看《炒股指南》从而对股票产生兴趣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解析】关键词为“鼓励纳税人发生或不发生、参与或不参与某种经济行为”。B中给遭受自然灾害的纳税人给予税收优惠并没有体现“鼓励其参与某种经济行为”,不属于税收激励。A中的“加速折旧”即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列较多的折旧,可以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内早一些得到折旧费和减免税的税款,C中的“投资抵免”即缴纳所得税的纳税人在某一纳税年度发生经营亏损,准予在其他纳税年度盈利中抵补,D中的“亏损结转”即政府对纳税人在境内的鼓励性投资项目允许按投资额的多少抵免部分或全部应纳所得税额,均是符合关键词的一种税收优惠,属于税收激励。故正确答案为B。
    2.A【解析】经济分析法学派的观点关键在于以一定的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因此A项“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都是经济学概念,以“预期收益超过其预期成本”作为“实施犯罪”的根据,其实质就是将犯罪这一法律问题归结为经济问题,因此属于经济分析法学派的观点;B、C项的观点都是将法律与社会联系起来,属于社会法学派的观点。D项将法律与利益联系起来,属于利益法学派(是社会法学派的一个支派)的观点。因此,本题选A项。
    3.D【解析】定义中强调“超越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等。D项中对股票的兴趣是出于功利,属于功利境界,不符合定义。其余三项均符合定义。因此正确答案为D。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辽宁省公务员定义判断每日练习(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