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 发表于 2016-6-23 02:18:59

哈尔滨杀医案的冷思考

哈尔滨杀医案当前处于舆论焦点,凶手的一时冲动让人遗憾,一个生命的逝去让人叹惜。而这只是当前医患矛盾的缩影,并非个案。
从案情来看,行凶少年的犯罪事实已经确凿无疑,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惩罚。医院原本是救死扶伤之地,却沦为无辜医生被杀戮之地,让人不解。究其原因,是什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是患病少年的暴戾,还是医疗体系本身的问题,抑或是社会道德的滑坡?不管如何,都无法挽回逝去的生命,我们只能分析原因、启动预案、积极应对,以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客观的讲,我们并不能认定行凶少年道德败坏,他与被害医生也无冤无仇,只是在医患矛盾的特定情境下,两人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其实情境并不复杂,被害医生是一个好儿子、成绩优异的学生,不出意外的话,大好前途正在等着他;行凶少年是其身陷囹圄的父亲唯一希望,关爱他的人只有为数不多的亲人,尚有对身体康复和生命存在的渴望。当身体境况让人愈来愈失望,几次辛苦往返却得不到理解尊重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极端方式,于是就有了悲剧的发生。
设身处地想一下,医生其实非常辛苦,经常夜班不说,一个手术可能要站立几小时,需要医术、耐心和体力,是否医好要看造化,还要面对家属期盼的眼神,和可能的谴责,在成败未知的情况下,各种压力可想而知。而患者原本就身带病痛,心怀信任来到医院求助,希望能够减轻病痛乃至治愈病体,求生心理之迫切可想而知。于是,妙手回春的皆大欢喜与病情恶化的怨恨恼怒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若加上误解甚至冷漠态度的催化剂作用,悲剧发生就不难理解了。
据“调查称超6成民众对哈医大杀医案高兴”(央视2012年3月26日),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这是当前人们的冷漠无情,还是社会的世风日下,抑或是医院的藏污纳垢让人愤慨?或许正如《新闻1 1》节目所说,“我们可能也是凶手”,这并非危言耸听。试想一下,若不是被逼无奈,杀医少年并不会贸然举起屠刀。再联想一下广为人知的某些医生为谋取私利不择手段开药,不顾病人死活的心脏支架滥用,对病人及家属颐指气使等行为,人们的愤慨就不难解释了,这也得从医疗体系自身寻找原因。当利益、医疗、道德一起博弈时,白衣天使变成了“白衣老虎”,愤怒的患者也就有了冲冠一怒。
从本人亲历而言,我曾因耳鸣而赴青岛某医院,医生让我做听力测试,又煞有介事的说是神经性耳聋,并貌似很关心的说年轻人要赶紧治,还问是否带够钱,一天要花约三四百块钱等。我们一看架势不对,就换到另一家医院,医生察看后断定是感冒引起,治愈费用不过十几块钱。可以想象我当时的心情,那个医生企图骗钱不说,还让人陷入高度紧张状态。若不是及时觉察,不仅会耽误治疗,还要被注入各种伤害身体的药剂,最后还要对他感恩戴德。这岂不是谋财坑人?还好,虽然我激于义愤,但并未采取措施,否则结局会比较难看。现实中有多少人被这样蒙在鼓里?谁敢奢望这样道德的医生会去救死扶伤?数目众多的医疗黑幕,也是医患矛盾的症结之一。
人们的生老病死及生活健康与医疗息息相关,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某些医生的冷漠无情令人不齿,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病人满怀希望而来,希望减缓痛苦而去。可有的医生不仅不好好医病,还千方百计让病人多花钱;置病人的生命安全于不顾,想方设法让病人多检查,哈医大二院的天价医疗即为案例。能否医好是水平问题,但骗钱讹人的医疗方式,难道仅仅是道德问题?利用专业技术和信息不对称来谋取不当利益,和敲诈勒索有何区别?民众固然可以对医患纠纷反省,但医疗部门何时反省过?抑或说,卫生部门有站在患者角度制定过约束医生行为的规章制度吗?医院日益重视的治安保卫工作会守护患者的权益吗?医疗机构有考虑过作为弱势群体的患者利益吗?
对杀医少年的治罪自然不能规避,这血淋淋的惩罚会警醒人心;医院亦不能对责任一推了之,否则难以绝后患。进一步说,医疗部门有关领导不必急于给杀医案定性,要先听取法院和陪审团的意见,这样才能更为客观公正。从发展眼光看,可以着力于建构病者有其医的医疗体系,建立医院与病人顺畅的沟通渠道,重构医疗机构与患者的信任关系,这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问题,需要我们深思与面对。(文:蔡英辉 苏州大学行政管理学硕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哈尔滨杀医案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