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6-24 16:44:03

申论热点解析:还学术一个清净的世界

提要:加强学术诚信、惩治学术不端已成为主管部门和单位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如果只热衷于当立项、分钱、评奖、表彰的善财童子,而不愿意做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的黑脸包公,恐怕学术不端行为会更加猖獗泛滥。
    必须抓紧建立完善合理有效、公正公开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对通过合理渠道递交的举报材料要抓紧调查,坚决处理,并及时公布调查和处理结果。前不久在中国科协、教育部、中科院、社科院和中国工程院5部门联合召开的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的这番呼吁,赢得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韩启德的话之所以会引发共鸣,原因至少有二:
    其一,是近年来教育、科技界的学术不端行为有增无减,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论文和著作的造假、抄袭、剽窃、搭车署名等行为时有发生;伪造学历、伪造SCI引用查询证明等造假事件屡屡曝光;报奖时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炮制假成果,对评委搞公关;较少数院士候选人提供虚假材料,甚至动用单位力量拉选票这些不端行为不但严重损害了学术界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而且像癌细胞一样破坏着科学和教育的肌体,败坏了我国的学术空气,令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其二,是面对屡屡曝光的学术不端行为,有关部门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干打雷、不下雨;有关领导信誓旦旦的零容忍宣誓只闻其声、不见其行,让社会各界大失所望。
    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惩治学术不端现象,教育和自律固然重要,但当前最急需、最有效的,莫过于认真照章办事,认真查处不端行为,对当事人予以严惩。正如有关领导所宣称的那样:对不端行为要实行零容忍,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要敢于下猛药,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
    近年来,我国陆续制定发布了针对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和学术规范,许多部门、单位成立了相当级别的专门机构,如诚信办公室、诚信委员会等。但正如韩启德所说:从实际情况看,有些规章和要求还停留在文件上,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一些问题需要作出严肃处理时却失之于软、失之于轻。
    为什么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查处学术不端行为上失之于软、失之于轻 ,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原因无非是:不愿得罪人,或者是害怕拔出萝卜带出泥,会引火烧身。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如果只是虚张声势、光说不练,无异于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放任纵容、推波助澜。正如有识之士指出的那样,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各部门、各地方在科技创新和招才引智上的投入力度空前加大,加强学术诚信、惩治学术不端已成为主管部门和单位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如果有关部门和单位只热衷于当立项、分钱、评奖、表彰的善财童子,而不愿做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的黑脸包公,恐怕学术不端行为会更加猖獗泛滥,类似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汉芯造假事件难免不再发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果将会大打折扣。
    农村环境质量是保障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安全的命根子。保不住这个底线,我们的健康福祉将成为空谈
    6月5日,环境保护部发布《201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其中指出,虽然我国环境总体质量保持平稳,但农村环境却令人揪心。这不啻是一个提醒:当全社会的环境权益意识越来越浓、一个PM2.5就可以在全国引发一场城市环境风暴时,有多少人注意到,农村的生态环境却在变得越来越脆弱?
    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曾是人们对农村最深刻的印象,而现在,许多地方的农村正在告别世外桃源、远离鱼米之乡,成为污水横流、黑烟四散、土壤含毒的污染重灾区。
    农村环境何以失守?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农村环境失守,是农村环境保护长期缺位的结果。由于城市污染相对集中、治理技术工艺成熟,治理效果容易显现。长期以来,国家及地方污染治理项目、资金的倾斜,使城市环境有了较大改观。相较之下,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许多乡村甚至没有基本的垃圾、污水收集设施,更谈不上就地处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十分普遍。更让人忧心的是,农村污染防治机制还没有理顺,资金保障、监管力量都还很缺乏,致使污染状况持续恶化。
    农村环境失守,也是一些地方忽视农村污染防治、对污染转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结果。目前,农村既有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化肥农药使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还有工业点源污染。随着城市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被城市拒绝的重污染工业,又成了不少农村招商引资的香饽饽。这些重污染工业吞噬、蚕食着青山绿水,造成农村环境质量急速下降。
    客观地说,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以奖促治等政策措施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不小进步。但由于资金有限,目前多停留在示范阶段,难以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城市居民一样,广大农村群众也有权利获得质优的环境公共产品。这是保障数亿农村群众身体健康的需要,更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
    从更大的视野看,农村环境并不只是农民的环境权益问题。农村环境质量是保障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安全的命根子,保不住这个底线,百姓的健康福祉都将成为空想,而各级政府承诺的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也难免沦为一句空谈。
    遏制农村污染加剧的趋势,固然要加大投入、加大查处力度,搞好末端治理;更要关口前移,防止城市人人喊打的重污染工业潜入广袤农村。只有改变当前一些地方环境保护重城市轻农村、重治理轻预防的现象,提速农村环境治理,才能有农村的青山绿水,也才可能有全国的天天天蓝。
    农村环境质量是保障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安全的命根子。保不住这个底线,我们的健康福祉将成为空谈
    6月5日,环境保护部发布《201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其中指出,虽然我国环境总体质量保持平稳,但农村环境却令人揪心。这不啻是一个提醒:当全社会的环境权益意识越来越浓、一个PM2.5就可以在全国引发一场城市环境风暴时,有多少人注意到,农村的生态环境却在变得越来越脆弱?
    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曾是人们对农村最深刻的印象,而现在,许多地方的农村正在告别世外桃源、远离鱼米之乡,成为污水横流、黑烟四散、土壤含毒的污染重灾区。
    农村环境何以失守?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农村环境失守,是农村环境保护长期缺位的结果。由于城市污染相对集中、治理技术工艺成熟,治理效果容易显现。长期以来,国家及地方污染治理项目、资金的倾斜,使城市环境有了较大改观。相较之下,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许多乡村甚至没有基本的垃圾、污水收集设施,更谈不上就地处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十分普遍。更让人忧心的是,农村污染防治机制还没有理顺,资金保障、监管力量都还很缺乏,致使污染状况持续恶化。
    农村环境失守,也是一些地方忽视农村污染防治、对污染转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结果。目前,农村既有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化肥农药使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还有工业点源污染。随着城市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被城市拒绝的重污染工业,又成了不少农村招商引资的香饽饽。这些重污染工业吞噬、蚕食着青山绿水,造成农村环境质量急速下降。
    客观地说,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以奖促治等政策措施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不小进步。但由于资金有限,目前多停留在示范阶段,难以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城市居民一样,广大农村群众也有权利获得质优的环境公共产品。这是保障数亿农村群众身体健康的需要,更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
    从更大的视野看,农村环境并不只是农民的环境权益问题。农村环境质量是保障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安全的命根子,保不住这个底线,百姓的健康福祉都将成为空想,而各级政府承诺的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也难免沦为一句空谈。
    遏制农村污染加剧的趋势,固然要加大投入、加大查处力度,搞好末端治理;更要关口前移,防止城市人人喊打的重污染工业潜入广袤农村。只有改变当前一些地方环境保护重城市轻农村、重治理轻预防的现象,提速农村环境治理,才能有农村的青山绿水,也才可能有全国的天天天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申论热点解析:还学术一个清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