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6-24 16:43:13

中政教育申论热点:洋地名乱象问题

镇江中政教育专家解析:
    导语:上午在瑞士风情小镇散步,中午到莱茵河畔小憩,下午赶往荷兰村楼盘起洋名早已见怪不怪,很多城市足不出户就能欧洲一日游,曼哈顿、维也纳、巴塞罗纳、威尼斯等国外地名,都成了楼盘名字。
    洋地名乱象:身居曼哈顿 路过威尼斯    乱起洋地名显土豪心态
    不知何时起,全国城乡举目所见皆是火柴盒式的洋建筑,各具特色的中式建筑难得一见,连许多楼盘、小区都穿上了洋装,起了洋名,遍地都是什么曼哈顿、罗马、威尼斯、维也纳、奥克兰等等,置身其中,让人不知此为何地。更有甚者,某地竟将奥地利一小镇完全克隆过来,整出一个山寨版的哈斯塔特,舆论一时哗然。
    洋地名现象早已有之
    公众对过度和泛滥使用洋地名的担忧,并非始于今日。早在2005年7月,就有过一桩反响较大的舆论聚焦事件:昆明市民赵立写了《居住在哪国的昆明》一文发表于人民网上,痛批昆明的房地产商人干了一件蠢事给新开发的楼盘起洋名戴洋帽,称这种风气只会适得其反,贻笑大方。时移世易,而在局部地区和一定范围,洋地名却依然不断地推陈出新,说明仅仅期待市场之手的自然厌倦与淘汰,貌似并不是种有效对策。
    楼房起洋名就是国际化吗?
    很多城市在奔向国际化的大路上都有一颗焦躁的心,洋地名、洋楼名、洋小区泛滥的背后,不过是生怕别人觉得自己土气,仿佛名字高大威猛了,身体骨骼也就跟着强劲起来。当然,洋地名也并非都要动辄得咎,譬如上海曾经是十里洋场、冒险家的乐园,因为当年殖民者设立租界的缘故,历史沉淀下一些洋路名也不算奇怪。但近些年来,各地不断出现的洋地名,虽然没有了屈辱色彩,却也虚浮得令人眼花缭乱。
    洋地名频现,到底该不该叫停?    近日通过的《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宾馆(酒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建筑物及居民住宅区名称,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使用国家领导人名字、外国人名和外国地名作地名。这一做法惹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洋名体现潮流,不妨保留,或曰起名自由,不必干涉;另一方则斥为文化媚外,理应约束。而政府一刀切禁洋名的行为,更让不少人认为有武断之嫌。
    【观点一】洋地名是东施效颦,应当禁止
    东施效颦,只会闹出笑话。一地之名具有大众使用的特征,不加规范,会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地名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每个地方气候地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也会形成不同的地名文化。胡乱起名,必会破坏这些地域文化。
    【观点二】禁得住洋地名,挡不住媚外情结
    于洋地名而言,无论是频出还是禁止,都彰显了文化的不自信洋地名频出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所以才崇洋媚外;禁止洋地名则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所以才对外来文化异常排斥。因而,在一个文化不自信的氛围里,我们即便禁止了洋地名,其积极价值亦不是很大。媚外情结不在这一个舞台上绚丽,就会在另一个舞台上璀璨。
    【观点三】洋地名只是一个符号,一种潮流
    有论者提出了洋地名合理性,认为商业楼盘取洋名,为的是营造国际化氛围,提高楼盘附加值,利于项目推广。而公共性质的广场设施取洋名,更多出于时尚、高贵等心理需要。仰视舶来文化,满足的是一种社会心理。无论喜欢与否,这就是潮流,这就是商业现实。
    【观点四】一刀切的手段太霸道
    宾馆、酒店、小区这些场所,多是企业出资开发,爱起什么名字是商家自由,公众可以表达不满,但公权不能随便就一刀切禁止。这正如一个人的名字起得再恶俗,只要不违法,别人也无权要求他去改名。何况,有些宾馆、酒店也许是挂羊头卖狗肉,但如果是一些中外合资酒店,是不是也不能起洋名?一些国际化的连锁酒店入驻河南,是不是也要改名?
    【观点五】开放城市何惧洋地名?
    别把一个城市的文化想象得那么脆弱,一个地名也承载不了一座城市的文脉。于现代社会而言,地名的多元趋势,本身也就是城市开放文化的一部分。而地名之存在意义,关键还是在于能否收获市民的认同,而不在于洋与土。这是无论是要禁洋地名,还是随意更改地名的行为发生之前,都必须厘清的现实逻辑。
    给楼盘取个什么名字,这事谁说了算?    楼盘名称也是城市地名的一部分,它事实上代表着一种城市形象和文化符号,反映着当地的人文或自然地理特征。洋名、怪名泛滥,让城市地名日益陷入粗俗与搞笑之中。面对洋地名乱象,我们不禁要问,给楼房命名究竟谁说了算?
    商业楼盘命名并非政府行为
    1996年民政部所发《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早有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的规定,但其中所罗列的地名,也都是自然景观、行政区划、公共建筑等,而并未将私属领域的酒店、宾馆等涵盖在内。所以,商业楼盘命名要受法律约束要有法可依。针对当前楼盘起洋名、怪名泛滥的新现象,河南作出强制性禁止规定,非常有必要。只不过在简政放权的背景下,如果政府部门对楼盘命名这样的事情都干预过多,似乎也有不妥之处审批楼盘名称毕竟说不过去。
    楼盘命名权基本被开发商垄断
    除了对楼盘命名作出禁止性规定,更要明确楼盘命名权的归属。现在的实情是,楼盘命名权基本都被开发商垄断,在项目开发建设之前就先行确定了楼盘名称(其中往往还夹杂着开发企业的冠名),购房人取得房屋产权后亦无权对楼盘名称进行变更。放眼全国,似乎还没有业主自发给楼盘命名的先例。楼盘产权人无权对开发商命名进行更改,已是普遍存在的现实。
    洋地名,不能一禁了之    纠偏洋地名应注重度的拿捏
    洋地名泛滥,确实投射出某种文化贫瘠与媚俗化趋势。让地名裹上地域内涵,体现出文化品位,还须适当引导,在对城市文化、社区传统的发掘中,找寻文化向心力,也型塑公众的文化品位,进而影响地名命名的意趣与价值取向。矫正洋地名乱象,一禁了之未必妥,还应注重度的拿捏。而地名文化重塑,也需要依托价值认同与风俗底蕴。
    重要的是消除洋名偏好
    改变城市中洋地名盛行的现象,固然需要像河南这样,以政策法规来进行规范和约束,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消除社会、公众对洋名的偏好,改变这种崇洋媚外的所谓时尚。从很多类似的整治、清理工作来看,如果不从改变人们的观念入手,单纯依靠行政禁令从外部进行约束,往往只能收一时之效,难见长远之功,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的出现,让政策法规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规范楼盘命名程序
    其实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规范命名的程序,而不是直接以结果论。命名权理当是产权的一部分,楼盘命名权应当由产权人享有。只要相应比例的业主同意对楼盘名称进行更改,开发商当初为了营销便利而起的那些不靠谱的洋名、怪名,就理应可以被改掉。在这个意义上,明确楼盘命名权归属,也许要和规定禁止使用外国人名和地名作为地名同样重要。
    结语:在对洋地名的追逐中,不仅容易迷失自我,还照见的是一种懒惰思维,更折射出一种文化的不自信。但一禁了之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是要做好文化传承和创新,这才是目前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和当务之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政教育申论热点:洋地名乱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