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教育:申论热点之环保接力
南京中政教育专家解析: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一定要坚守环保红线
是转移产业,还是转移污染近日的几条新闻中,这个问题切实地摆在转移的两端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面前。
在安徽利辛县和涡阳县,沿海某省化工企业转移来20多吨有毒废料,造成大面积土壤污染。在内蒙古托克托县,石药集团中润(内蒙古)公司等企业转移来后,违法排污形成多个污水湖。此类事例,让人深思:为何会有先发展地区与后发展地区的污染接力产业转移是否必然携带污染转移
东部地区环境容量有限,对污染的限制更为严格。一些地方和企业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之下,不是在自主创新、转型升级上下功夫,而是千方百计寻找政策缺口,甚至不惜违规违法。发生在安徽的危险废料转移倾倒事件,可谓典型。
而中西部地区面临的,则是发展的巨大压力。少数地方患上了引资饥饿症:招商引资成为第一大政绩,一些地方的教育局、环保局甚至法院、检察院也有招商引资任务,地上有的圈起来,地下有的挖出来,外地老板敲锣打鼓请进来,甚至饥不择食地承接东部转移来的高污染项目。
这两方面压力的作用,使得我国的经济版图和污染版图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方要通过转移提升产业结构,一方则要承接转移实现跨越发展,产业大转移因此自东向西、自南向北、自城市向乡镇与农村,不断延伸。而从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看,这种产业转移也符合经济梯度推进的规律和全国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超环境容量,环境质量令人担忧,环境事故进入高发期在这种背景下,后发展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之时,也难免会承接环境成本,让以发展接力为目的的产业转移,畸变成污染接力。
究其根源,产业转移沦为污染转移,首先是因为片面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一些中西部官员将发展简单理解为GDP的数量增长,环境保护基本上处于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阶段。同时,环保执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也为污染转移开了方便之门。隶属地方政府的环保部门常常出现执法疲软,为迎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而降低环保执法水平;一些在东部地区不允许存在的污染企业,在中西部地区却可以名正言顺地开工生产,甚至成为当地的重点保护企业。
因此,根绝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污染转嫁现象,一方面要求中西部地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以国家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地区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因地制宜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也要求中西部地区积极履行环保职责,严格执行环保法律和环境准入标准,坚守环保红线。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东部地区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既以较低成本实现了较快增长,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再也不能重蹈覆辙。
重温20年前小平同志南方谈话,让我们既有忧患意识,又有坚持改革的信心与勇气
1月18日,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
当中国历史走到1992年那个春天的十字路口,88岁的邓小平同志自1992年1月18日一路南下,以高超的理论勇气与政治勇气,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要求停止姓社姓资的争论,使当时甚嚣尘上的否定改革的舆论戛然而止,直接促成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重温小平当年的讲话,仍觉振聋发聩,酣畅淋漓:
改革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改革必须敢闯、敢试、敢冒,用三个有利于突破思想禁锢
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的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改革,始终成为中国发展的时代最强音,改革的宗旨,也未曾改变。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更成为党心与民意的共振。
改革走到今天,曾经在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进程中暂时绕过去的问题,以及改革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正此起彼伏地冒将出来。
尽管从GDP的总量看,中国已经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国民的幸福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甚至在一些地方、一些阶层还有许多怨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同利益群体的分化也开始出现,正如小平同志当年所预言的,分配的问题大得很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虽然,这些矛盾和问题里,有的是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有的是改革本身不到位所造成的;有的是摸着石头过河中,因经验不丰富、设计不周密、操作不规范所致,但都需要高度警惕,厘清矛盾性质,靠不断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问题,以深化改革来破解改革中难题,才能更加坚定改革。
欣慰的是,深化改革已经有了新的突破。本届政府提出改革的顶层设计,并郑重提出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2011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胡锦涛总书记更是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要求全体党员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也许,今天的我们最需深问:究竟是什么成为了我们改革最大的阻力我们又该怎样激活全社会的改革动力与创造力
小平同志当年指出,改革积累的问题,要靠继续深化改革来化解。中国改革仍然还有漫长的征途,重温20年前小平同志南方谈话,让我们既有忧患意识,又有坚持改革的信心与勇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