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6-24 15:11:45

2016年江苏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之近义词辨析

1. 选词填空答题技巧之根据词语的适用对象辨析词语
    例1、准备离开时,温总理忽然转过身,挥起右手和这座成为废墟的县城告别。随后,他默默地环视县城,神情_______。
    A.庄重      B.沉重   C.稳重   D.凝重
    技巧解说:庄重: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沉重:分量大,程度深。稳重:言语、举动沉着而有分寸。凝重:沉重;沉稳庄重。神情用表示言语、举止的词汇 修饰不合适,故排除A、C两项。沉重和凝重都有沉重的意思,但是沉重主要修饰心情,凝重可以修饰气氛、神情等,温总理在离开地震废墟时,心情、气氛等方面 都很沉重,用凝重修饰更为合理。故答案为D。
    2、选词填空答题技巧之根据词语的搭配习惯辨析词语
    例2、在当代,发展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人口素质。谁人口素质高、人力资本_______,谁就占据先机,谁就会走在发展的_______;谁人口素质低、人力资本_______不够,谁就会丧失发展的机遇,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丰富 前沿 累积      B.充足 前锋 积累
    C.强大 前端 聚集      D.雄厚 前列 积聚
    技巧解说:凭借语感,“强大”与“人力资本”显然搭配不恰当,排除C项;一般不会将“发展”与“前端”、“前锋”相搭配,由此也 可以排除B项;“丰富”侧重于描述多样性,而“雄厚”侧重于描述充足、数量多,后者填入第一个横线处意思表示跟恰当;“积累”含累积的意思,“积聚”则包 含积累、发展之意,用“积聚”显得更符合语境。故答案为D。
    3、选词填空答题技巧之根据词义的侧重点辨析词语
    例3、钧瓷以其古朴的_____,精湛的_____,复杂的配釉,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列为中国宋代“五大名瓷”之首。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造型 技术   B.外形 工艺
    C.外形 技术   D.造型 工艺
    技巧解说:解题的关键在于观察近义词构词上的不同语素,即侧重点。首先根据词义来判断“造型”和“外形”两个词, 其中“外形”强调“外”,即物体外部的形状,而“造型”强调“造”,即创造制作出来的物体形象。根据原文可知“造型”更符合文意。再根据后一个空进行判 断,“工艺”指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工作、方法、技术等。而“技术”指的是积累的经验、知识和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可知“工艺”要比“技术”更为 恰当。故答案为D。
    4、选词填空答题技巧之根据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词语
    例4、我们每一个人生来都是一样_______的,而且在我们的身上还附带着很多不好的东西。譬如我们每一个人都爱争强斗狠,但是又爱贪懒好闲,这便种下了_______的种子。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善良愚昧   B.天真好胜
    C.聪明狡猾   D.平凡堕落
    技巧解说:文中空白处之后出现了表示递进关系的“而且”一词,引导了“不好的东西”一句,表达了一种否定的倾向性。由此可 以判断空白处的词语不可能是表达积极肯定的倾向性,而A、B、C三项中“善良”、“天真”、“聪明”几个词都是表达积极感情色彩的词语,与文段感情色彩不 符,因此予以排除。只有D项“平凡”表达了中性色彩,能够与之后的递进句“而且”形成一种对应关系。故答案为D。
    5、选词填空答题技巧之根据词语的语体色彩辨析词语
    例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岫岩故称大宁镇,其采玉的历史可以_______到汉代以前。
    ②如果不彻底转变旧观念,没有一种创新精神,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道路上,我们就迈不开前进的_______。
    ③语音也是发展变化的,_______,汉字不以标音为主,因此,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的变化。
    ④校园流行语,各个时期都有,各类学校又各有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不适用于正式_______。
    A.回溯步子但是场所      B.上溯步伐但是场合
    C.回溯步子因为场所      D.上溯步伐因为场合
    技巧解说:“回溯”回顾,回忆;“上溯”指从当前向以往推。①句选“上溯”。“步伐”行走的步子,多用来比喻事物进行的速度,常用于书面语,科技语体, 例如:要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步子”,脚步,多用作口头语。“但是”表转折,“因为”表因果。根据前后文可判断③句表转折,故选“但是”。“场所”,活 动的处所,一般单用做名词;“场合”,一定的时间、地点、情况,前面一般加修饰语。故答案为B。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6年江苏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之近义词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