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5-9 14:27:36

申论热点: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

更多申论技巧丨写作技巧丨名言佳句丨申论范文丨尽在中公教育申论频道
【热点背景】
文化产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其发展不依赖于资源消耗,其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人类的智力成果。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正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但是当前文化产品产能过剩和产品有效供给不足这一突出矛盾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014年我国故事影片产量618部,2015年有望突破上千部;电视剧在2014年年产达到1万6千集,居电视剧第一生产大国的位置;动画片产量年均20万分钟在世界遥遥领先,比日本产量高出近一倍。但是在中国文化市场上,受追捧的却是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的文化产品,大量的国产文化产品被市场淘汰。是我国文化消费市场乏力造成的吗?事实证明,国产文化精品绝对不缺市场。2015年7月国产影片《捉妖记》、《煎饼侠》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同时上映,优良的品质激发了井喷的票房,创下了史上最红火的暑期档,风头远盖过好莱坞大片;一部古装电视剧《琅琊榜》在各大电视台、视频网站掀起了收视狂潮,拥趸者不少于美剧、韩剧。遗憾的是,真正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还太少,才使本应成为常态的火热文化市场变成一个个文化现象。
根据文化部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显示,我国文化消费的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而实际消费仅为1万亿元,存在超过3万亿元的消费缺口。供给侧改革是通过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将资源要素从过剩的产能中释放出来,来实现同需求之间的平衡。供给侧改革正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机遇。
【综合评析】
文化产业附加值高、产业链延伸潜力大,且具有极强的关联效应和融合特征,既是创新创业的多发领域,也是容易推陈出新,诞生新业态的试验田。与此同时,各种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新兴业态也正呼之欲出,人民群众在文化上的消费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培育空间。文化创意与制造业、农业、建筑业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将全面提升各类产业的附加值。奔驰汽车并不是单纯售卖汽车,而是融入文化使其变成一辆会跑的艺术品。文化产业的融合为传统工艺的改造提供了多种可能,也为新兴业态的孕育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更为日常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因子与文化乐趣。文化与科技和互联网融合,形成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和“互联网+文化”的发展战略,这些强劲因子和活力要素正在渗透到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每一个环节,贯穿到产业发展各方面,日益成为文化发展重要引擎,成为文化产业形态演进中蓄势待发的催化剂。可以预见,文化产业将是新消费诞生最活跃的领域。

gwytwo 发表于 2017-5-9 15:24:14


无论是从需求端还是供给端发力,文化产业的结构性调整目的是要构建健全的文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创新发展的市场氛围,大力激发企业主体的发展动能,从而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充分满足。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关键是要健全产业要素市场,提高生产效率,做大做强文化企业,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生产提供丰富优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生产促消费。在新一轮供给侧改革当中,尤其需要关注以下四个问题:
(一)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统一
由于文化产品的特殊属性,无论文化产业的形式与内容如何创新,如何惊艳,其背后总有一条不变的底线,即“双效统一”。文化企业的发展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社会价值优先的经营理念,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这一原则既是对“市场缺陷”的纠偏,又是对文化市场的塑造与引领。文化企业第一位的任务是社会效益,与其经济效益并不矛盾。事实上,只有彰显社会效益的掌声常常响起,才有文化市场的久久繁荣。文化企业承担着文明传承的重要使命,只有将主流价值转化为商业机遇,才能在未来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升文化品位不该是被迫的无奈之举,也不仅仅是为满足制度和监管的要求,而应将其转化为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从而帮助企业顺利进入市场并最终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文化企业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以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来赢得市场。双效统一,是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必须坚守的原则。
(二)注重顶层设计,政府因势利导
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推动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支撑和保障。文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流通体系、文化金融体系、版权交易与评估体系、文化产品海外推广体系等多方面都需全盘考虑,协同规划与落实。政府的顶层设计尤为关键。通过破除体制性的障碍来促进文化资源要素的结构性调整,首先需要对现有政府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长期以来文化管理职能割裂、政出多门,文化资源无法跨体制自由流动整合导致生产效率不高。尤其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形成文化建设合力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体制障碍必须克服。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简政放权,进一步激发文化市场活力,引导企业以质量和内容为基准,以更新和多元为目标,不断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供给水平。政策制定需从大文化着眼,将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发展协调共融,充分发挥文化在“五位一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文化生态建设,营造文化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对已出台的文化政策要狠抓落实,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加快构建完善的文化法律体系,逐步放开文化领域的准入,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文化要素市场的建设。充分发挥“双创”政策的引导作用,完善创新创业体系,为创业企业和人才提供更加便捷的平台和优质的服务,激活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充分借助互联网促进文化产业的升级,实现生产要素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实现供给升级,从而引领潮流,创造新的需求。

gwyfive 发表于 2017-5-9 16:17:04


(三)健全市场体系,激发产业活力涌流
着眼供给侧改革,最终是要实现高效、高质的文化供给。企业作为文化市场的主体,需当仁不让地担当起文化产品供给的责任。国有文化企业理应做大做优做强,更好地服务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目前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意见明确建立健全严格的市场退出机制,对内容导向存在严重问题或经营不善、已不具备基本生产经营条件的国有文化企业予以关停。市场退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倒逼国有文化企业自我改革,提高文化供给效率,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文化风尚的企业使命。民营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具有机制灵活的优势,在吸纳就业、创新技术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文化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因此需要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的保障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让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市场当中优胜劣汰。此外,伴随着我国持续对外开放的政策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需引导企业转变观念,更新思维,鼓励和支持企业大胆地走出去,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生产和经营水平,同时积极引进国外的资本、技术、人才,促进我国文化企业供给水平的提升。
(四)双轮驱动,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公共文化服务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市场、导向,营造文化氛围,培育消费习惯。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参与形式逐渐增多、范围不断扩大、主体日渐多元,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的深度融合将开启,也将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人们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全新需求。无论是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还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发展的深度融合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供给侧改革中,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应当形成合力,全面激活文化消费。公共文化服务要做到保基本、有提升、不缩水,以“利民、惠民”为根本,通过多元化公共文化共建模式,提供高质量、对口味、适应现代传播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提升大众文化素养,为培养文化消费习惯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扩大文化消费需求。同时,必须认识到文化消费需求水平的全面提升是对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与数量各方面的倒逼。“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要走精品化路线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要走高端化路线,在发展过程中打通产业链,占据文化产业链价值的高端环节,在供给层面为文化消费活力的释放创造更大可能性。因此,需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机制,打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通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将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富民紧密结合,培育和激发群众的文化消费潜力,引导、鼓励、扶持全民开启文化创业新篇章,以文化发展促进个人发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申论热点: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