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014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练习题
1.和基础教育一样,医疗卫生( )地拥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但在市场化的改革中,他们都曾经( )了公共性质,也因而带来了种种矛盾。依次填入括号内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与生俱来 丧失
B.理所当然 摒弃
C.毋庸置疑 偏离
D.责无旁贷 扭曲
2. 知识,不是静止的,知识人总是与他的时代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看似( )的书斋生活的背后,精神世界的丰富图景却使任何“一言以蔽之”的企图成为( )。
依次填入括号内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平淡 空谈
B. 雷同 徒劳
C.普通 泡影
D.相同 可能
3.英国经济学家哥尔柏说:“税收这种技术,就是拔最高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此话不免有几分( ),但却形象地说明,制定税收政策必须寻找一个合适的( )点。
依次填入括号内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戏谑 切入
B. 夸张 落脚
C. 揶揄 平衡
D. 幽默 增长
4. 事业的成败往往不只取决于人才的( ),还在于人才的有效使用,世界上只有( )的人,而没有无用的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人才。
依次填入括号内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多寡 失意
B. 得失 错位
C. 优劣 失败
D. 高低 误用
5.近年来志愿者活动( ),说明我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之后,已经有了推行志愿者运动的( ),尽管初始稚步,但既然开始了,且方向是正确的,总会逐渐成熟。
依次填入括号内部分最恰当的是( )
A. 悄然兴起 条件
B. 方兴未艾 机制
C. 欣欣向荣 实力
D. 如火如荼 资本
6. 作为一种力量,文化力不是一种直接作用的力,其显现发挥必然是通过一定的体裁或媒介,要么是耐着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或是精神理念上,要么是物化在一定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上,只有通过精神的或者物质的载体,文化力才有了真实的存在,也就是说,文化力并不是那种立竿见影式的显在力量,不可能由人们随心所欲地控制和主事,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文化力认识一直甚为模糊的根源原因之一。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 )
A. 说明文化力是一种软实力
B. 表明文化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C. 阐释文化力本质上具有依赖性质
D. 解释人们对文化力认识不清的原因
7.事实上从九十年代开始,绿色经济的研究者就语言,按照著名的康德拉吉耶夫经济长波理论或熊彼特创新周期理论,在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内容的第五次创新长波之后,即将来临的是以资源生产被革命特征的第六次创新长波,而这个长波的意义就是开创以低碳能源为特征的生态经济新时代,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将会实质地启动这个绿色经济的新长波,并到2020年进入高潮,不管哥本哈根会议的具体结果如何,世界肯定将走低碳经济的绿色发展道路。
这段文字主要在说明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的( )
A. 理论基础
B. 时代背景
C. 重要意义
D.前景展望
8.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农村的公共事业由农民、农村集体组织自己办,国家的公共服务没有向农村倾斜。因此,城乡之间公共事业发展的差距非常大,突出的问题,一是基础设施缺乏,二是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近几年来,国家在农村实施“六小”,工程,2004年投入280多亿元,其中包括一部分道路建设资金,农村基础设施的面貌确实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国家在农村教育和卫生方面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但是差距还是非常大。
这段文字主要是强调( )。
A.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大
B. “六小”工程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
C. 国家投入重点应放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上
D. 农村公共事业仍需要国家加大投入
9. 在结构主义盛行的文化背景下,在功利取向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中,人们缺乏理性向道德妥协的意识,迷信于理性计算,从而使得信仰与道德日渐荒漠化,信仰的缺乏必然造成人无法对生活及生命的意义进行完整解读,缺乏对规则的敬畏,从而信仰被理性“杀死”。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 理性和信仰的相互对立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
B. 在现代社会,理性需要向道德妥协,人需要有信仰
C. 迷信理性,会导致信仰缺失、道德沦丧
D. 在现代社会,道德和信仰的形成非常困难
10. 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 美国的转基因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 能抗虫害的作物可能促使更难杀死的害虫出现
D. 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害虫
【查看本次公务员考试练习题答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