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4-12 21:59:13

【11-5解析】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题解析

第一题:A
    解析:时事政治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反垄断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就业促进法修改后的动物防疫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决定。
    第二题:C
    解析:《刑法》第239条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三题:B
    解析:A.刑法中没有防卫过当罪
    C.防卫过当只能是间接故意或过失
    D.事后防卫不是防卫过当,防卫过当首先应成立正当防卫,但因为后来防卫超过了必要限制所以过当而事后防卫不属于正当防卫,当然也不是防卫过当。
    第四题: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的区别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其最关键的特征在于行为人以自己的行为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如果行为人不是以自己的行为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而是他人的行为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对于行为人而言,这实际上是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未得逞,故只能成立犯罪未遂,而不是犯罪中止本题就是如此甲在实施完犯罪行为之后,虽然欲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但犯罪结果实际上是由他人的行为防止发生的,所以,甲成立犯罪未遂,按照刑法第23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gwyfive 发表于 2017-4-12 22:53:50


    第五题:B
    解析:公共物品它一旦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换言之,公共物品一旦提供出来,生产者无法排斥那些不为此物品付费的个人,或者排他的成本高到使排他成为不大可能的事情私人物品的生产者能够决定谁可以获得此物品棗谁支付了价款,谁才可以得到(竞争性),因此私人物品意味着私有的权利;公共物品则不行,它一经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将得到它,不付费的人也可能获得它并消费使用它(公共性)
    第六题: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建设,周恩来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故答案选B。
    第七题: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宣布,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故答案选D
    第八题: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行业公私合营后的政策。减息政策是发生在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中,是中国共产党为取得战争必需的资源而采取的一种战时财政的动员手段。不属于全行业公私合营后的政策。故D不正确。
    第九题: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赎买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决定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中国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赎买,是在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人在为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而生产的时候,也为资本家生产一部分利润,作为赎买的代价。故选项C正确。
    第十题: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分为低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个阶段。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即公私合营。公私合营由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发展到全行业公私合营,公私合营的形式是把政府同资本家的合作由企业外部的合作发展到企业内部的合作。故选项B正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1-5解析】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