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解析】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题解析
【10-24解析】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题解析第一题:D
解析:由图可知,本题主要考察的是京剧的产生。京剧的主体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更偏于民间文化或曰底层文化,恰因基于民间趣味的京剧从清末直到整个20世纪获得了此前所有民间艺术从未有过的地位,它也从艺术本体的层面,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民间文化与美学的影响,提升了民间趣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因此答案为D。
第二题: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四大发明及其贡献。印刷术与造纸术不但节省了时间与原料,而且价格低廉,应用普遍所以自然得到民间的广泛认同与支持,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文化交流得到传播,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答案为D。
第三题: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荀况从“性恶”论出发,主张加强人们的教育,与孟轲从“性善”论出发一样,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故排除A;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故排除C;陆九渊与朱熹同时﹐两人都是理学家﹐但朱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排除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因此答案为B。
第四题: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故排除B;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故排除C;法家是以“权,术,势”逐级统治为根本,主张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提出法不阿贵,故排除D;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题目中的思想于儒家思想,因此答案为A。
第五题:B
解析:由题目可知,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大跃进”运动。“大跃进”主要是片面追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生产各部门制定出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越来越高,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主观臆断的口号。忽视客观规律,因此答案为B。
第六题: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欧洲共同体。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工业生产大都恢复二战前水平,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欧洲政治家认识到欧洲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和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答案为B。
第七题: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冷战”。马歇尔计划出台(1947年):“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故排除B;北约和华约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故排除C;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冷战”的表现,故排除D;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年):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因此答案为A;
第八题: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近代政体的演变: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七月王朝(1830-1848)——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1875年法国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符合时代的潮流,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说明了法国民主进程历经艰难,因此答案为C。
第九题: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渡江战役。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于1949年4月23日,占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结束,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因此答案为B。
第十题: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红军长征。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余人撤离南方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在陕北的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粉碎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长征途中中共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播下革命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具有伟大历史意义,保留下来的精华构成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因此答案为B。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