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知识点串讲(四):课程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1. 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泰勒在1944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目标模式。
①泰勒提出了三个组织学习经验的原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②四个阶段:确定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内容—评价教育效果
2. 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了“过程模式”。他认为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连续不断地研究过程,并贯穿着对整个过程的评价和修正。教师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人物。
三、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1. 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2.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的展开。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3. 教科书
教材是较适合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③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④理论与实践统一
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⑥注重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四、主要的课程理论流派
1. 学科中心课程论
学科中心课程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哥们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是指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阶段的内容,组成不同的学科,并按照各自所具有的逻辑和系统、独立的、并列的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2. 儿童中心课程论
儿童中心论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即以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为基础,用儿童的兴趣、需要、问题等组成的课程,其学习形式是通过儿童的活动解决问题。
3. 形式教育论
形式教育论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和作用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官能心理学是它的依据;主张强调学科和智力训练之间的必然联系,但过分注重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
4. 实质教育论
实质教育论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在于向学生传授实用知识,认为在知识的传授中包含了官能的训练,理想主义心理学是它的依据,主张向学生传授实用的知识,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兵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