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4-11 16:04:54

《教育基础知识》知识点串讲(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一)广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可以是自发的、无组织的和零散的,也可以是自觉的、有组织的和系统的。
    (二)狭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二、古代教育
    中国:
    奴隶社会:在夏朝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孟子·尽心上》中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是,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中国奴隶社会已经有序、庠、校、学、瞽宗等学校,其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或“学术官守”。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分科教学。
    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学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官吏,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养士”。宋、元、明、清时期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中国封建社会的学制体系:官学、私学、书院。
    古印度是等级森严的教育,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的教育有四个等级的划分:僧侣、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教学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以《吠陀》为主要教育内容。
    古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经学者查证,认为建于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宫廷学校是人类有史可查的最古老的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以书为师”是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希腊和罗马的教育和东方的教育有所不同,7-12岁的(社会地位低下阶级的)儿童进入私立学校学习,贵族子弟都是聘请家庭教育,中等教育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学校以学习文法、拉丁文和修辞为主。
    古希腊: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的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方法严厉,是一种武士教育;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三、古代教育的特征:
    1. 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受教育的特权。
    2. 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人道往往合而为一。
    3. 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
    4. 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主张死记硬背,机械模板。
    5.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
    四、近代教育
    19世纪以后的近代社会教育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1. 教育国家化: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学校崛起。
    2. 初等教育义务化: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 教育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4. 教育法制化: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校。普鲁士最早公布了强迫教育的法令,于1805年公布了《初等教育义务教育法案》。
    五、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
    1. 教育的终身化: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2. 教育的全民化: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3. 教育的民主化: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4. 教育的多元化: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
    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基础知识》知识点串讲(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