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4-11 16:04:07

河南招教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二)参考答案

 河南招教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 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就是指人们克服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特征。
    2. C 给学生分配座位,最值得教师关注的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3. C 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小学教学上提出并予以验证,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4. C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类: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选项中,A信号学习是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作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这类学习属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B连锁学习是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一反应动作联结,各种动作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此类学习。C概念学习是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应。D解决问题学习是指学会在不同的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题目中,学习“动物”这一概念属于概念学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5. D 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接受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方式称为发现学习。选项A属于机械的接受学习;B属于接受学习,且既有意义学习又有机械学习的成分;C属于机械的发现学习;D属于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6. A 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但符号学习不限于语言符号,也包括非语言符号(如实物、图像、图表、图形等),符号学习还包括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如历史课中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地理课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的学习。
    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或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7. C 操作技能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和肌肉运动程度不同,可以把操作技能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和粗放型操作技能;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以把操作技能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和器械型操作技能;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以把操作技能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和断续型操作技能;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把操作技能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和开放性操作技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8. B 缩简就是将识记的材料每条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性的字,然后变成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从而将材料与过去经验联系起来。
    谐音联想法指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
    关键词法指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
    语义联想法指通过联想,将新材料与头脑中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赋予新材料更多的意义。
    把马克思生日“1818年5月5日”联想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地哭”,属于谐音联想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9. D 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帮助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是由教师和一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的,旨在教学生四种策略:①总结——总结段落内容。②提问——提与要点有关的问题。③析疑——明确材料中的难点。④预测——预测下文会出现什么。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10. A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1. C 练习的方式有很多种,根据练习时间分配的不同,练习分为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根据练习内容的完整性不同,练习分为整体练习和部分练习;根据练习途径的不同,练习分为模拟练习、实际练习和心理练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12. B 本题考查对课堂气氛的理解。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选项A,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它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满足需要的程度,课堂里的人际关系将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选项C,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选项D,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约定俗成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13. D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智力、个性。罗杰斯认为,具有高创造性竺人!常量有?离文化常规的倾向,需要社会给予充分的支持,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共同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选项D遗传,对于创造性的影响没有依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14. C 儿童道德性发展的权威阶段是在6—18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故选C。
    15. A 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包括:(1)流畅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2)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客观环境中的事物或问题善于发现要点和关键,并找到解决的办法。(3)独创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这是创造力的主要特征。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南招教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二)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