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4-11 16:03:56

2016年选调生考试行测常识判断练习(57)

  1.人们通常把知识分子家庭称作“书香门第”,这里的“书香”原意指的是( )。
    A.书中夹香草发出的香味
    B.书籍的油墨味
    C.书纸自然发出的清香
    D.读书人的自称
    2.吕坤《社学要略》:“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说明蒙学教育既为识字,也兼为( )。
    A.见闻知识教育
    B.实用知识教育
    C.义理思想教育
    D.修身出世教育
    3.下列诗句,与中国和西域的物质文明交流无关的一组是( )。
    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B.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C.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D.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城郊
    4.下列诸子百家与其经典语录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孟子
    B.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C.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5.“中国”作为我国国名的简称,开始于( )。
    A.夏朝
    B.秦朝
    C.清朝
    D.辛亥革命后

gwysix 发表于 2017-4-11 16:50:23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 A
    解析:
    古时的读书人家为了防止书籍被虫蛀,会在书中放一种名为芸香草的植物,因为这种植物有特异的香气,蛀虫闻到这种味道会远离。在放置了芸香草之后,翻阅书籍时,会有一股香气扑面而来,“书香“的概念由此而得。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相关知识点:
    书香门第,也写作“书香门户”,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2.答案: B
    解析: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合称“三百千”。“三百千”即用韵语化的方式识字,也兼有“习见闻”“日用”“亦有义理”的实用知识教育。故正确答案为B。
    3.答案: A
    解析:
    A项出自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蓝田位于今天陕西蓝田,是玉石产地。但该诗中并没有体现与西域物质文明交流。
    B、C、D项中的玉碗、琥珀、葡萄和苜蓿都是西域地区的指代,故正确答案为A。
    4.答案: A
    解析: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语出荀子而非孟子,A项对应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A。
    5.答案: D
    解析: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指京师、京都;后来指汉族、华夏族居住地,当时中原汉族以外称为“四夷”,“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
    汉族、华夏族居中,称“中国”,即中央之国,是地理概念。
    大约到19世纪中叶,“中国”一词才作为国家概念出现,到辛亥革命时,“中国”才正式作为国号固定下来,1911年10月11日,革命军在咨议局义议定13条重要方针,其中第二条即为:“称中国为中华民国。”故正确答案为D。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6年选调生考试行测常识判断练习(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