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4-11 16:01:47

2015年选调生考试行测常识:中国古代史之隋、唐

  隋、唐
      1.隋唐政治
      ⑴隋朝的统一
    隋朝(581年3月4日—619年5月23日)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581年3月4日,隋文帝杨坚受禅建立隋朝,619年5月23日,隋哀帝禅让王世充,隋朝灭亡,国祚38年。
    北周于577年灭北齐,统一华北后国力兴盛,但是北周宣帝奢侈浮华,沉缅酒色,政治****。外戚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 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病死,杨坚扶持年幼的北周静帝宇文阐,以大丞相身份辅政。581年3月4日,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即隋文帝,建国隋,北周亡。隋文帝意图南灭南朝陈,采纳高颎的策略:干扰南朝陈的农业生产,破坏陈国的军事储积,使陈国损失惨重,而又疲惫不堪。隋与突厥之战胜利后,587年10月26日隋文帝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隔年发动隋灭陈之战。589年2月10日,联军进入建康城,俘陈后主。不久,各地陈军或受陈后主号令投降、或抵抗隋军而被消灭,只有岭南地区受冼夫人保境据守。590年9月,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
    至此,隋朝结束西晋永嘉之乱以来二百八十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中国的大一统。
      ⑵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至隋朝,隋文帝综合汉魏官制创立了三省六部制,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因避杨忠讳,改中书省为内史省。
    唐朝基本上沿用了隋朝的制度,并有所补充和发展,使其中央集权体制更加完善,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宋朝承唐制,但三省六部的主要职权都己转移至其他机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
      三省制的特色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2.集思广益:三省长官共同协商政务,既可收集思广益之效,又可增加决策效率。
    3.职掌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构思草诏(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
      ⑶科举制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年被废除;在越南更迟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废除,持续了1300多年。现代社会选拔公务员的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⑷贞观之治
    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徵等诤臣。注重农业发展,免除苛捐杂税;对外,大力平定外患,使得社会安定、边疆稳固。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用人方面,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他扩大谏官的权力,又鼓励臣下直谏。重视官吏的清廉,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吏治。
    在经济方面,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注意轻徭薄赋,徭役的征发不夺农时;同时太宗崇尚节俭,令免去四方珍贡,从而农业及民生得以不断发展。
    总之,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
      ⑸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建立了吐蕃王朝,为加强和唐朝的关系,学习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向唐朝遣使,请求通婚。唐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这为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藏两族的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⑹武则天
    唐太宗死后,唐高宗李治即位。唐高宗懦弱多病,皇后武则天协助处理朝政,逐步掌权。唐高宗去世几年后,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她注重发展科举制度,重用有才能的人,如姚崇、宋璟等。其统治的弊端是重用武氏家庭、大肆崇佛等。
      ⑺开元之治
    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
      ⑻安史之乱(2010年真题考点)
    原因:一方面,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宠爱杨贵妃,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另一方面,军事举措失当,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安禄山妄图乘唐朝内地兵力空虚夺取唐朝政权。
    经过: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占领洛阳、长安。唐玄宗在逃亡四川期间,将皇位传于唐肃宗。公元757年,唐肃宗派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唐军在回纥兵的帮助下,收复长安和洛阳。后来,安禄山旧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763年,唐朝打败叛军。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称作“安史之乱”。
    影响:(1)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2)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3)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4)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9)黄巢起义

gwyfive 发表于 2017-4-11 17:09:39


      2.隋唐经济
      (1)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是隋代统一南北以后,将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开凿的运河组成了一条自江南一直到洛阳的路上水道,主要目的是运送首都所需的物资。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兴,向南到余杭。隋唐大运河是世界史上最长的运河。唐代诗人皮日休作诗道:“万艘龙舸绿丛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汴河怀古二首》)但是隋朝大运河在其后部分河段失去通航功能,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仅古邗沟、江南运河等河段与隋朝大运河有重合)取代。
    隋代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位于中国华北,尤其是中原地区,在平定南陈期间,为了运兵南下,开始修建运河。待开皇九年(589年)三月平定南陈后,为了将江南的粮食和纺织品运送到北方,又陆续开凿了数条运河。最终形成洛阳为中心,首尾相连的几条运河。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通济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东段自荥阳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公元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扬州、镇江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西接大兴,南通余杭,北通涿郡,全长折今2700 余公里的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它为以后的历代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大运河修筑成功和此后发挥作用的五百余年时间之内成为沟通隋唐大运河沿线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泽被至今;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修建过程中过重的劳役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使得民怨沸腾,同时,隋炀帝利用大运河,组织到江南巡游,也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阶级矛盾,成为隋末民变的诱因之一。
      ⑵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均田制
      主要规定
    (1)男子15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耕牛1头授田叨亩,限4头牛。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2)男子授桑田20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
    其主要特点在于按人口分田。而不是以往按户口分田。这样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隐瞒人口的问题。便于赋税征收。
      租庸调制:
    隋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在均田制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特点在于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百姓压迫,定量收取,保证政府收入。
      (3)曲辕犁
    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
      (4)两税法
    780年(建中元年),由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它的主要内容是:
    (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2)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实际上, 唐中央是以779年(大历十四年)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地税的总额分摊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收入钱谷最多的一年,作为两税总额分摊于各地。因此,户税、地税全国无统一的定额。
    (3)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
    (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
    (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
    (6)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gwyfour 发表于 2017-4-11 17:22:43


      两税法的重要意义
    两税法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改革。首先,在均田制下,国家对租调徭役的征敛,主要依据是丁身;两税法则主要是依据土地多少征税。两税中的地税是履亩征粟,户税虽说依据资产,但土地是资产中的重要内容,所以也主要是依据土地征税。 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均田制破坏后,土地占有情况愈来愈不均,于是舍人税地就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舍人税地也意味着封建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其次,在“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下,不管是地主、贫民,他们向国家纳税的数量却完全一样,这当然极不合理。两税法推行后,没有土地而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就只交户税,不交地税。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
    再次,租庸调是以均田制为基础,流亡客户因为不在当地受田,所以既不编入户籍,也不纳税。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管土户、客户,只要略有资产,就一律得纳税。又因为贵族官僚原来就得负担户税和地税,所以也得交纳两税。这样,两税法的推行就极大地扩大了纳税面,即使国家不增税,也会大大增加收入。
      3.隋唐文化
      赵州桥
    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南部赵县的洨河上,建于隋代大业年间(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最大的科学贡献就是它“敞肩拱”的创举。在大拱两肩,砌了四个并列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减轻桥身重量,节省石料,又增强了桥身稳定性。这就有力地保证了赵州桥在1400年的历史中,经受住了多次洪水冲击,多次大地震摇撼,以及车辆重压,仍挺立在洨河之上。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印刷于868年的唐代《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僧一行
    僧一行,本名张遂,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开元五年(717年),僧一行来到京都长安,充当唐玄宗的顾问,致力于天文研究和历法改革。他的主要贡献有两个:一是《大衍历》,它是僧一行在全面研究总结古代历法的基础上编制出来的;二是僧一行是世界上第一位测量子午线的人。另外他还在仪器制造和数学等方面有很大的功绩。
      《千金方》
    《千金方》又名《千金要方》,由被世人尊为“药王”的唐代医学家、中医医德规范制定人孙思邈(约581年—682年)编著。《千金方》它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 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gwytwo 发表于 2017-4-11 18:45:11


      唐诗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广为流传。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中,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其中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白居易等都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它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言、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它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并且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唐诗繁荣的原因:(1)唐代社会在发展中解决了很多的束缚,一些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取得很大的进步,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思想大大解放。
    (2)经济水平的普遍提高,给文学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广泛的来源。
    (3)前代文学积累。唐代诗人们是在前人的文化遗产上,发扬光大,兼收并蓄,取人之长,推陈出新,把中华诗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4)唐代采取了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就有诗,必然造成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这也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
    (5)唐朝的政治比较开明,特别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对儒家、释家、道家都提倡;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播,这对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促进文艺发展以及各种风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
    (6)唐朝同邻国与边境各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也给诗人们以良好的艺术熏陶。
      4.中外交流
    ⑴玄奘
    ⑵鉴真
    ⑶遣唐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5年选调生考试行测常识:中国古代史之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