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4-11 15:59:03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之政治常识(一)

  第—节政治常识
    近年来,政治常识在考试当中,多以单项选择题出现,考试范围以基本理论知识和国家政策、社会热点为主。
    从近年考试真题来看,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等内容是要求考生理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的。考生在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可回忆中学时代政治课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一些经典理论,再结合历年真题加以演练即可。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事业单位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常识判断中,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革命、统一战线、人民民主专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党的建设等是常考内容,考生在复习时对这几部分内容要重点掌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含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 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 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必备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因此是事业单位考试的常考内容。本部分内容的设问角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筹各个方面,考生要准确掌握本部分知识。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一个是世界的本源问题,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 论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 不可知论的标准。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两者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
    (1)唯物辩证法主张普遍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或 只承认事物的外部联系而否认其内部联系。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至多承认事物的 量变。
    (3)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研究、观察和解决问题,而形而上学则片面地观察、研究问题。
    (4)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别。
    3.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成经历了 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 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其本质来看 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4.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一方面,运动是物质 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 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
    5.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相对静止有两 种基本情形.??一是机械运动中特定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 质的变化。静止是相对的,但并非单纯消极保守的,它也有积极的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 要条件;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6.实践
    所谓实践,就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 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实践、处理 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活动。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 志的。
    7.联系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意思是说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从普遍和特殊关系角度分析联系。首先,一个事物内部的各要素是相互联 系着的。其次,事物和外部其他事物是联系着的。再次,由于以上两点,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着的,世界是一张联系之网。
    (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 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8.发展
    发展是指客观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 定性。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 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度的原理要求 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
    10.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物质生活的所有过程和条件,它包括人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三个要素的地位来看,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 展的永恒的必要条件。
    11.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切要素和观念形态的总概括。社会意识是 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人们的意志、情感、情绪、社会舆论等各种心理因素和心理活动,包括政治 思想、法律意识、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社会意识形式。
    12.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并使之 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在生产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社会的形态及其性质。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劳动资料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作用于劳动 对象的媒介和手段的总称。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利用生产工具在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从事生产实践活动 的人。
    13.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14.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5.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这两个因素的矛盾统一体。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6.货币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17.货币的职能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这样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尺度的职能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作用的职能;贮藏手段是指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有退出流通,贮藏起来的职能;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同赊购买卖联系在一起 的;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国际市场上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的货币,就是世界货币。只有黄金、白银等有价值的货币商品,才能充当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 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
    18.资本的本质
    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资本的主要特征有:(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是一种运 动;(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19.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实际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与之相对应,劳动也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耗费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早期以手工劳动为主时期的主要方法。値着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新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越来越成为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20.空想社会主义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他们虽然在自己的著作中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但提出和描绘的理想社会却充满了空想色彩。19世纪初期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 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和方案,并进行了一些社会改良的尝试。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 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1.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 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之政治常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