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申论备考热点:解决“千人计划”困境 统筹实施重点人才工程
【背景链接】2月11日,千人计划网公示的第十一批“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名单中,667名“海归”青年才俊经过三层筛选最终通过评审,其中“85后”达41名,最年轻的就是出生于1988年11月30日的陆盈盈。此次“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名单公示后,如此年轻又拥有如此丰厚成绩的陆盈盈引起舆论关注。陆盈盈:2010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4年6月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康奈尔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从事能源材料领域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入选“青年千人计划”,将于2015年8月全职回浙江大学工作。
【政策理论】
十八大报告指出,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
【重要意义】
统筹实施重点人才工程,是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手段。
统筹实施重点人才工程是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的必然要求。通过统筹实施重点工程可以培养和吸收人才,加快优秀人才储备与发展,打造我国人才竞争优势,从而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
统筹实施重点人才工程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手段。我国经济由低水平制造业主导逐渐转变为知识创新驱动发展的经济,这一转型过程需要人才的推动。通过统筹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可以提升我国科技与产品的创新能力,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建设创新型经济强国提供人才助力。
【存在问题】
1、“千人计划”存在过程的不公正和结果的不被认可问题,人才引进的评审机制需要完善。“千人计划”人才基于海外人才的横向比较,缺乏与国内同行的横向对比,但按照国内体制重新竞争则违背国家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引领科技发展的初衷;“千人计划”引进人才的评审主要是依据学历、论文和专利等几项硬指标,容易出现学术造假的问题;部分“千人计划”评审人员与入选者研究领域不同,会造成评审结果不公。
2、“千人计划”引进人才的配套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引进人才难以踏实做研究带团队。引进的创业人才在缺乏科研平台和创办资金时,还需要自行解决创业中遇到的生活条件和个人待遇等问题;而高校以带入的科研经费和重大项目来评定引进人才的业绩,使得许多“千人计划”人才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科研项目和经费上,做科研和带团队难以顾及,使得许多引进人才回国几年内处境仍然窘迫。
3、人才生存环境国内外差异较大,导致科研项目上观念差异大,市场对新产品接受时间长。“千人计划”引进人才与国内专家在科研项目上存在较大观念差异,国内喜欢接受大课题提案,国外注重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千人计划”人才的引进并不能改变国内长久形成的科研方式;引进人才利用自己掌握的先进技术制造的高科技产品在市场中被民众接纳的时间较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产品的再研发和业务开展。
【解决方案】
1、完善人才进入评审机制,对过程及结果进行公示。增设计划内国内人才名额,以进行内外双向对比;按研究领域选择评审专家,成立更专业的评审小组,对人才水平做出更准确的判断;让更高级的专家来评判专家,而其他资质的评审则由统一的总体委员会或专业的评审小组负责;及时在专门的网站或媒体进行评审结果公示,结果中应包含引进人才的简历以及引进后的安排等信息,使人才引进公正、透明。
2、建立相应的薪酬待遇与资金扶持配套政策,使“千人计划”人员能踏实做研究带团队。国家需要设立“千人计划”专项科研基金作为过渡支持措施,减少“千人计划”人才与国内同行竞争经费的问题;高校对引进的人才要给予宽松的生活与研究环境,而不能施予太多压力,使引进人才能踏实做研究。
3、尊重引进人才的创造力,政府牵头进行新产品推广。对引进人才不能沿用国内已有的体系,要尊重他们的科研思想,对引进人才的科研成果评定要考虑长远发展;制定国家决策的委员指标应适当向“千人计划”专家倾斜,使他们能进入到参政议政的平台,通过获得政治上的归属感,更好地发挥创造力,服务于经济建设;政府也应发挥新科技产品的引导作用,支持企业及其产品打开市场,缩短产品与市场结合的过程,减轻企业承担的风险和压力,以促进新科技产品的持续创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