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申论热点:公民社会不是“忍”出来的
【背景链接】中国人能忍,也提倡“忍”文化:忍一忍就过去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不忍,则乱大谋……忍是一种眼光,是一种情怀,是一种领悟,是一个为人处事的技巧。能忍,说明一个人的气量和修养足够高,说明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已抵达一定层次。
《茶馆》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日本人厉害吧,架不住咱能忍。如今雾霾当前,也架不住中国人能忍、能吸,天空飘来五个字儿,那都不是事儿。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已经历过多次“爆表”洗礼的中国民众在面对此次雾霾围城时明显淡定了许多,就连拿来“消解”的段子,对比之前都减少了很多。雾霾固然可怕,而更可怕的是我们正在渐渐习惯,正逐渐麻木。
面对很多事情,我们习惯性以“忍”来应对,甚至后来都谈不上是忍,就是麻木、无感觉,比如火车上的站票与坐票价格一样,我们默认“本来就是这样啊”,但广州公益人士雷闯就偏偏不认这个,非要将铁道部诉诸法庭,要求将购买的无座车票打5折。虽然结果是败诉,但我们为他的精神震撼。
【京佳分析】
我们习惯了忍,习惯了麻木,习惯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即使有一天这个事已经触碰了我们的权益,我们也以“别人也是这样啊”为理由而默认、而选择了忍。但遇事纯粹地“忍”就能解决问题吗?京佳教育魏梓琳老师认为我们需要一个人们感想敢言的公民社会,一个敢于捍卫自身权益、强调个人尊严、能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社会。
鲁迅的小说中有很多中国人围观中国人被杀头的场景,人们像鸭子一样伸长脖子去围观,却不知下一个被杀的可能就是自己,以及《药》当中拿革命烈士的鲜血去做人血馒头去治病等,侧述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蒙昧和对自身处境、社会状况的一种麻木。现在的人们虽然不至于被杀害,但面对社会问题时又何尝不是选择忍、选择麻木?
比如雾霾,第一年碰到雾霾,大家集体恐慌、愤怒、媒体呼吁;第二年再碰雾霾,一部分继续敏感和排斥着,另一部分人可能就得过且过了;第三年碰到雾霾,不少人开始知其不可胜而淡然处之……不断地碰到时,大部分人已经见怪不怪、眉头一皱了之,照样带着口罩去公园锻炼、去公司上班,甚至连吐槽的兴趣都消失了,于是痛感和愤怒,渐渐被麻木和无视所代替。这是人之常情,可这也是可怕之处,麻木与沉默正是雾霾继续肆虐的最好的“群众基础”。
比如火车票,很多人都会遇到买无座票的情况,很多人也知道无座票与有座票价格一样,但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接受,即使偶尔吐槽两句也就过去,毕竟别人买无座票也是这个价钱。没有人想到为这个事情去状告铁道部,或许会认为这是件无聊的事情,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大家选择了忍受,选择了接受这个“不平等”条约。
或许只有个别那么几个人意识到了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也才想起要责令政府或者说至少问一问政府这样做的合理性在哪。石家庄市的李贵欣在面对雾霾天气时没有选择戴口罩隐忍,却选择了拿着一份行政诉状到裕华区人民法院申请立案,状告市环保局;广州市民雷闯也选择状告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要求其退回多收的火车票价钱。这两个诉讼内容不同,意义却相似,都反映了百姓公民精神的觉醒,都代表了社会治理体系的一种进步。公民精神不仅仅是对于公共议题的发生,同样重要的是对公共责任的承担。我们应该给他们点赞,赞他们“提升公民意识”,赞他们的较真,因为这世上本没有路,需要某些个较真的人在某个地方走了,才让它变成了一条路。我们深切地知道,公民社会不是“忍”出来的,而是靠较真的人走出来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