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申论热点:不走样的爱心捐款
【背景链接】一位老婆婆,得过中风,精神有些恍惚,她不记得回家的路却一直记得年轻时就养成的给别人捐款的习惯。她就是南京的周老太,她年轻时就一直热爱慈善事业,哪怕自己省吃俭用,也会到处给别人捐款,资助更困难的人。自己老年中风精神恍惚了却仍然不忘捐献爱心,这种精神境界令人敬仰。不图名利不问回报,只愿别人脱困快乐,把自己爱心给予一直当作精神支柱,自己神智不清了却仍然一如既往捐献爱心,这样爱的“习惯性动作”有几人能做到?
相比之下,我们也看到了另外一些“走样”的爱心捐款:芦山地震发生后,不少学校组织了捐款,有个别老师甚至说“总数不能比别的班少!要捐红色的钱”,捐款的多少与爱心大小相对等,捐的“爱心”须越多越好,自愿捐款变成了索捐。
【京佳分析】
爱心本来就应该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量力而行,捐款是好事,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民族精神。然而,现在的一些慈善机构或单位、学校在组织捐款时总会让捐款变成“强人所难”,把有没有爱心、爱心的大小与捐款金额的多少划等号,有时还要求不要物资,只要现金。京佳教育魏梓琳老师认为我们提倡大家献爱心,为有困难的人士捐款,但不能强求他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重试参与,量力而行,不让爱心捐款走样变味。
与此类似的是,每逢雷锋日或重阳节时养老院里的老人就有点受不了,原因在于老人一天被洗7次脚,被梳了多次头,被剪了多次指甲,被掏了多次耳朵,这种井喷式的献爱心活动,严重打乱了老人们的正常作息习惯,变成了他们的一种“甜蜜的负担”,也是变了味、走了样的爱心。
我们绝对是赞成人们爱心捐款,向老人、孤儿献爱心,也一定会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倡导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但我们同样不希望这样的爱心活动变成负担,让捐款人承受自己承受不了的压力。爱心本就是个人的自愿行为,即使是古代的街头表演者,喊得口号也是“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从来没有说要强迫任何人(无论是武力强迫还是精神强迫)。因此,我们应该向《海峡导报》组织的“你走路,我捐款”活动学习,他们是走5公里路程,2个多小时的徒步,把慈善和健走结合在一起的“你走路,我捐款”,最后在小朋友帮助下统计出善款总额,将爱心款用来为贫困户购买油和米,显示了活动的透明、亲民。
总之,无论是周老太的执着还是“你走路,我捐款”活动,都传递出了一个信息——就是要让爱心真正彰显出来,不走样、不打折、不强人所难、不故意炫耀。我们不能用法律法规或社会舆论来约束道德,绑架道德,但我们需要用个人的爱心行为传递这份正能量,感染身边的人,以自己的行为带动周围的人,激起他们献爱心的热情,每时每刻想着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我们不搞“捐款比赛”,不“绑架”人们的爱心,不“绑架”国民的普世价值观,因为这种做法从大的方面来说是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倾向于功利主义;从个体层面来说是我们的爱心越来越与金钱挂钩,与真情真心无关,所以我们强调根据个人的捐款能力捐爱心款,强调要真正从内心对他人情感认同,强调普世的关怀。爱心是不拘形式、不拘地点,是一种自发的、尽心尽情地、体贴的无私奉献,是关爱情怀的流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