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预测:政府工作作风面试题及解析(二)
一、2013年3月在江阴市新桥镇,李克强考察了小城镇规划和建设,与围拢来的群众握手并与清洁工拉家常,谈谈你的感想。【参考答案】
李克强总理与群众一一握手,并与清洁工拉家常,让我们如沐春风。
领导干部视察调研,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作为新任国务院总理,一头扎进群众之中,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体现了中央领导同志一贯的平易近人的亲民作风,就在与普通群众手拉手、唠家常的瞬间,官民平等、党群连心得到了彰显和升华。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南方视察到李克强总理的外出调研,都身体力行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可以说都是生动的垂范。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中,有些干部下基层习惯于蜻蜓点水,满足于坐在车上转一转,隔着车窗看一看,不深入基层调研,不倾听群众呼声,就匆忙提要求、提意见、拍板子。这种调研只能是走过场、搞形式而已。鉴于此,中央多次出台相关政策与制度保证基层调研取得实效,确保不走过场,这次总理出行更是率先垂范,为广大领导干部的基层调研树立了榜样。
各级各地领导干部应深刻领悟国家领导人的心意,那就是做领导就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与群众面对面,多与群众拉家常,多倾听民声、体察民情、化解民忧。官者,仆也。我们的各级干部就应紧跟中央的步伐,淡化“官念”、去除“官味”、放下“官架”,俯下身子,放低身段,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了解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困难,当好人民公仆,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可和亲近,千万别把一个“官”字看得太重。对此,那些成天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们,应该很好地反思一下。
李克强总理与围拢来的群众握手并与清洁工拉家常,看似很普通很平常。但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亲密无间、鱼水深情。这样的场景、这样的画面,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群众需要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够像李总理这样始终将人民装在心里,始终与群众手拉手、心贴心、情牵情,同圆“中国梦”。
二、某局一名副主任科员,在乡镇基层干了二十年,工资低,升职无望。后来,他带职承包了200多亩农田,成为当地有名的“种田大户”,社会上对这种带职种田的行为议论纷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京佳解析】
公务员的职责是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而不是下乡种田搞农业生产和创收。公务员“带职种田”,是公务员角色的一种错位,劲头使错了地方。
一方面,这位干部还未脱掉国家公务员的制服就带职回乡种田了显然有违《公务员法》中公务员不得参与经营性活动的规定。
另一方面,带职种田的做法也让我们看到了基层公务人员的基本生存状态和工作状态。在乡镇基层干了二十年,工资低,升职无望,无心工作转而自创盈利项目,以至于触到国家公务员法的红线。
带职种地虽然违法,但却照出了基层官场生态的不同侧面,既照出了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现实;也照出了基层公职人员工资过低、上升渠道狭窄的处境,更从另一角度佐证了那些“火箭提升”的“官二代”们破格提拔的程度。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首先要加快政府权力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改革,畅通进出通道,构建人人都有公平机会、努力就有回报的激励机制;其次要强化对基层公务员队伍的薪酬保障,淡化权力福利的潜规则,加强公务员队伍监督管理。
三、湖南某市一个街道办事处,竟有5个副书记、5个党工委委员、10个副主任、两个主任助理,共计20多个领导。政府解释,这是按照政策撤区并乡之后的遗留问题,是政策允许的,并没违反干部任用条例。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这是基层机构臃肿,机构改革走形式的案例,此类干部任用方式有失公平,有损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第63条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不准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显然,该街道领导班子属超职数配备,“并没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干部工作是一项严肃性的工作,领导干部的选拔,不能搞平衡照顾,要严格职数管理,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能讲理由、讲价钱。显然,该市的相关安排,并不符合这一要求。
基层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其中既有历史积累的客观因素,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干部任用和流动不畅的体制弊端。干部要政策性安置,一方面要尊重现实,另一方面必须遵循制度要求,两者兼顾,灵活处理。就体制而言,干部任用和流动不活,能上不能下,既影响了干部的积极性,也造成了基层干部上升渠道的拥堵。
因此,有必要在疏通干部“出口”、为优秀干部“腾位子”等方面作出探索和努力。
一是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不仅要加大横向和纵向交流的力度,还要加大培养锻炼性、结构性交流的力度。
二是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选人用人的公正和透明度,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实现好中选优、优进劣退。
三是加大干部问责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干部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强化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无为问责、庸懒换位,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我认为“本届政府内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的承诺,首先就要从这些超标的单位、部门减起。
四、在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从今年开始,要逐步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公开的形式要通俗,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可以有效地监督政府。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总理的这两个要求看似简单,但意义重大,标志着规范三公消费迈出实质性一步。
规范三公消费的法理首先在于“看得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政府运行需要一定成本,但这种成本支出如果呈现出隐蔽性、庞大性与浪费性,则显然是不合理也不正当的。公开,让支出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都查有所出、出有所依。对行政机关来说,这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护,因为不公开所造成的民众怀疑、公信力降低,会让政府付出更高成本。
这些年来,我国政府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等制度手段,使三公消费在“看得见”方面卓有成效,可以说,在今天中国已经从理论走向行动,从观念走向制度。
当然,治理三公消费,不能止步于“看得见”,“看得懂”是接下来要实现的目标。实践中,三公消费只是一个泛称,很多地方演化出各种不同的具体名目,让人一头雾水。不少支出账目在消费事由、消费标准、消费内容等方面比较模糊,有的地方只公布数字而不公布事由,也有的地方公布事由但未必公布了标准和依据,使得“看得见”的监管效果大打折扣。
“看得懂”是为了管得住,如果关键信息不公布或模糊处理,容易让腐败蒙混过关,成为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无法遏制其中可能的腐败。过于模糊的信息表达和过于复杂的信息内容,都会给公众了解真实情况增加了负担,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制度疲倦,在不明就里中失去了解、监督的兴趣,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与提升。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看得懂”是确保制度产生实效的关键环节。各级政府必须学会规范化、科学化地公开三公消费信息,设计合理格式,明确具体内容。这不仅是一种技术要求,更是对人民负责的政治道德与责任伦理。
从“看得见”到“看得懂”,最终是为了“做得到”。“逐步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就是一个切实的要求。选取“公务接待费公开”作为重点突破,不仅因为公务接待、迎来送往是一个突出问题,还因为这是一个有可能激活整个制度优化的局部和细节。破题是解题的开始。由点及面,从一个方面的治理逐步而稳妥地延伸到其他领域,既是治理三公消费的务实思路,也是整体改革设计的一部分。
页:
[1]